锋任怨 作品

第200章 岱宗如何 逍遥真迹

风雪在玉皇峰顶呜咽,卷过封禅高台。

台后不远处,一幢道阁,一座佛塔,比邻矗立,俱为九层之高,形制恢弘,直指天穹。

此乃唐高宗年间旧迹。

当时,则天武后透过双圣临朝之制,已握实权,被尊为天后。

遂与高宗李治同登泰山,行封禅大礼。

这一场由皇帝与皇后共同主持的天地大祭,实属旷古未有,开历史之先河。

彼时,高宗皇帝曾有明诏——释典玄宗,理均迹异,拯人化俗,教别功齐。

旨意在于调和佛、道二门,认为其道理相通而形迹各异,教化民众、淳厚风俗的功效实为等同。

因此在这泰山之上,除却香火鼎盛的皇家道观岱庙,不远处,亦有佛教名刹灵岩寺。

眼前这峻拔的九重阁楼,便是道教为此次封禅所建;而那座耸立的佛塔,则出自灵岩寺之手。

在这道阁佛塔之间,一方石碑傲然挺立,石上深刻四个苍劲雄浑的大字——日月同天。

风雪愈紧,裘图手捻佛珠,身着一袭血墨战袍,步履沉稳,来到石碑之前。

目光只在那“日月同天”四字上稍作停留,旋即抬起,视线投向那森严如峙的九层阁楼。

只见阁楼高悬的匾额之上,赫然写着三个铁画银钩般的大字:藏真阁。

裘图不再迟疑,迈步踏入阁中,铁指轻捻将阁楼中的长明灯幽幽点燃。

此灯以蜂蜡为燃料,火光持久明亮,能数日不熄,端是奢侈。

刹那间,随着长明灯芯跳跃的火苗,柔和却明亮的烛火驱散了阁内的幽暗,壁面顿时生辉。

只见偌大的阁楼中,林立的檀木书架排列齐整。

其上分门别类,井然有序地陈放着泰山派数百年来积累的珍藏典籍——

道经卷帙、丹方符箓、山川舆图,不一而足,书页间甚至隐隐透出岁月沉淀的松墨幽香。

这般海量且价值连城的道家典藏,对于搜罗天下秘藏的裘图而言自不会放过。

但此刻身边没有专门的信鸽通知济南镖局安排人手前来接应搬运。

只能待离去之时,再传讯于他们,令其将这些道藏尽数运回济南镖局,再分批押解,转送蜀中。

裘图不再耽搁,从书架旁踱步而过,眸光掠扫间并未找到自己想要的《岱宗如何》剑法。

旋即脚步不停,毫不犹豫地沿着那环廊木梯,逐级向上登去。

藏真阁内九层长明,灯火渐次燃亮。

直到最后一层,裘图也没见到任一本武功秘籍。

顿时心下了然,怪不得当初在嵩山时,玉音子言说自己可任意阅览藏真阁道藏,原来这里非是存放武功秘籍所在。

裘图神色平静无波,不紧不慢的沿着原路逐级踏下,重又步出藏真阁。

随后便迈步踏入了与之相邻的九层佛塔之内。

一如在藏真阁中,佛塔内的长明灯也随着裘图的身影,自底而上逐层亮起,灯火通明,将塔内照得亮如白昼。

果不其然,这座外表庄严的佛塔,内里却已被泰山派悄然改做了存放武功秘籍的珍藏之所。

只不过,塔中的书架数量寥寥可数,大都被堆放在环塔的角落,许多架子甚至空置,上面积着薄尘。

偌大的塔心位置,反而是硬生生被清空了出来。

平坦的地面上留着打坐的蒲团和显然是供门人弟子在此临时演练功法、参悟招式之用的宽阔空间。

至第九层,空阔有余,除却一张古朴的供桌,桌上一只青铜香炉,氤氲着残余的淡淡香息,便再无其他陈设。

墙壁正中,一幅画卷高悬。

画中一位身着雪白道袍的老者,脚踏流云,衣袂临风,仙姿卓然,道骨昂藏。

老者身侧,随行着一个眉目灵秀的稚龄女童,更添几分逸趣。

裘图目光扫过供桌,见桌面上静静躺着一册薄薄的线装书卷。

踏步上前,随手拾起——封皮之上,赫然正是《岱宗如何》四个遒劲古字。

寻觅良久,此物终是现于眼前。

心念既定,裘图当即将秘本捧在手中。

于塔内踱步而行,藉着长明灯摇曳的光芒,沉心静气,逐字逐句细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