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6章 智翱的野心(第2页)

乔木这么做不是为了当冤大头。他很清楚这么做会导致智翱人力成本的大幅提升。

不仅如此,如果他用相关标准要求智翱的供应商,那还得向供应商支付更高的采购价格,来为他们的合规买单。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

他的目的很简单:话语权、护城河与企业形象。

什么是话语权?

一旦智翱凭借这份报告、这套标准出圈,引起全球市场关注,作为国内企业甚至全球企业的引领者,下一步就是横纵连横,力推这套标准成为全球主要市场标准,至少在其中占据相当比重。

标准,是合法的垄断。

几乎每个行业都有那么几家百年企业,主营业务几十年前就没落了。但凭借着“行业通用标准的发起人、制定者与引领者”这个身份,每年光是向同行收标准建设培训费,就能收到手软。

所以你以为这些敢为人先的企业需要为此支付额外的成本,并因此敬佩他们。实际上人家都是为了将来从同行那里把钱加倍收回来。

这就是标准的商业价值,这就是话语权的商业价值。是主义与生意的完美结合、良性循环。

敢为人先者,先享受暴利!

什么是护城河?

无人机产业乃至更广义的低空经济产业,产业链分工极其成熟。

例如智翱·影像大师,除了智能飞行与智能拍摄,以及最后的组装环节,其他所有硬件都是供应商制造,包括智翱联合研发的传感器。

就连智翱一手设计的动力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结构风道,也是设计完成后,将图纸和大部分数据交给供应商,由供应商代工。

根据采购与供应商管理部驻厂人员反馈的信息,影像大师除智能系统外的绝大多数技术,都已经被供应商吃透了。这些供应商已经开始,甚至已经完成了替代方案的研发,普遍成功绕过了智翱的专利,甚至已经开始对外批量供货了。

要不了多久,弱智版、低配版、廉价版的影像大师,就会遍布整个市场。拼乐乐上说不定会出现千元机。

这些“工业垃圾”当然不会直接挑战影像大师的市场地位与市场份额,但无形中却会持续拉低影像大师的“逼格”。

想象一下,当满大街都飞着类似的三层甜甜圈时,谁也分不清哪个是真货哪个是A货。那些追求装逼追求时髦的潜在购买者,还有足够的动力买一台影像大师上街装逼吗?

产业链高度分工的行业就是这样,谁也别想长时间享受暴利。整个行业有太多的手段,在完全不和你对抗的情况下,轻轻松松把你的利润或销量打下来。

所以想要在这种行业立足,就必须追求极致的效率与创新,进步的脚步永不停歇。

但没有企业真的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每一家企业都会明知不可为,还要绞尽脑汁构筑护城河。

乔木想到“盘外招”,就是《劳动者权益报告》。

低空经济领域,国内是当之无愧的王者,智翱最大的敌人就是这些国内同行。

但反过来说,国内同行在劳工权益事务上却存在严重的不足。

只要智翱能占住这块看上去与产业无关的高地,使之成为全球标准,就能构筑起一条谁都想不到的护城河。

所有同行都得乖乖向它支付标准建设培训费。

它可以用这套标准提高全球同行的经营成本,谁都别想靠压榨劳动者换来的成本优势打败它。

最妙的是,这条护城河甚至能够轻松延伸到任何产业领域。

未来,无论智翱想拓展哪个领域的业务,都可以带着这条“随身护城河”直接杀进去。

在国内企业积极追求劳动者权益保障之前,这条护城河将永远存在。

而如果他们想与智翱竞争,他们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追随智翱的步伐,积极保障劳动者权益、推动科技与管理创新。

至于什么是企业形象,就无需冗言了。

做成这一切的智翱,在全球消费者心中,在第三世界消费者心中,在国内消费者心中,将是什么形象?

这样的企业形象,将带来何等规模的喜爱与支持,看看当年的华为与如今的小米,也就不言自明了。

所以乔木是很认真要把这件事做好的。这既是责任,也是投资。

《劳动者权益报告》的项目组,也是公司架构改革之后,在事业部与事业群之外成立的第一个独立项目组,很有纪念意义。

乔木已经决定等报告顺利发布后,在即将内部上线的【数字纪念勋章】中,给项目组全员发布一枚由新成立的设计部负责设计的纪念勋章。

这些数字勋章也将上传到区块链中,而且存储周期将是“无限期”。即使员工离职了,也随时可以调阅、怀念。

将来有一天,如果智翱真的成了劳动者权益保护的领军企业,即使有员工已经离开,这枚勋章也足以让对方在相关领域名声大噪、身价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