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6章 失败的人力资源管理(第2页)
“温经理,我知道你是传统代工厂出来的,大部分时间管的都是产业工人。我没有瞧不起产业工人的意思,但管理产业工人,与管理脑力岗确实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课题。”
原因很简单:体力岗的kpi是简单明了的,就是单位工时的数量、质量与事故率,没了。剩下的一切都是边角料,无关紧要。
但脑力岗不同,他们的工作内容往往很难用几项具体指标去衡量,这也是kpi被白领深恶痛绝的根本原因。
一个没有具体标准的事情,你要怎么管?你要怎么衡量?这就是当代管理学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是多少代管理者追求的终极目标。
就比如人力资源部给他的这份方案,上来就提以kpi为导向的完全弹性工作制。
这就属于外行人说外行话了。写这份文档的人,一看就没怎么接触过真正的脑力岗人力资源服务,不然就会知道以kpi为导向有多不靠谱。
“所以管理智翱这群精兵悍将,你得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动起来,绞尽脑汁让他们越动还越开心。而不能像幼儿园阿姨管小孩,就让他们乖乖听话不捣乱,按阿姨说得来。这一套是行不通的。”
见温子琪频频点头,乔木渐渐丧失了谈兴,草草做了个总结:“温经理,人才管理,核心在‘人才’,而不在‘管理’。从公司建立以来我就反复说,职能部门的任务不是管理,而是服务。
“今天我再强调一次:你们面对的课题并不是如何用最少的钱把人管起来,而是如何用最有效的手段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不用被管着——因为你管不了他们,你硬要管,管到最后结果一定是悲剧。”
温子琪表了哪些决心,乔木完全没听。
他知道自己一番苦口婆心、长篇大论,对方根本没听进去。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他说的这些已经超出对方近五十年人生的认知极限了。你没有办法用三言两语,就让一个人去理解他此前闻所未闻的事情。
但今天这场谈话,真正让他感到失望的是,对方从头到尾都没意识到,他自始至终都在表达一个观点:你温子琪领导的人力资源部,在我眼里,不·合·格!
对方甚至认为他只是在鞭策?!这种鸡同鸭讲,让他有种深深的无力感。
送走对方后,乔木一边给后勤部经理冯康打电话,一边随手点开温子琪那封邮件的发送记录。
名为马磊的原始发件人名字赫然在列。
温经理四十多岁快五十了,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确实很弱,甚至都不知道这种简单的邮件转发会全程留痕。
看着这个熟悉的名字,乔木忍不住轻笑了起来:他之前猜测写这份文档的人没怎么做过脑力岗服务工作,对那群大爷的kpi有多玄乎毫无概念。
还真让他猜对了。
马磊,线下零售部宋志波的表弟,一个很能吃苦、进步很快、能力很强的干练小伙子。是他当初钦点的驻生产部hrBp,大部分时间都在萧河产业园那边。
本来按照hrBp的轮岗制度早就该回来了,但生产中心阎志强一直不愿意放人,担心新来的hrBp不好使,就一直扣着不给。
前不久生产中心大改组,拆分成了生产管理、品质管理和流程管理三个部门。改组完成后,乔木才趁机把人要了回来。
毕竟这么好的苗子,一直在那么小的地方待着,时间久了,人就废了。
优秀的人才就该积极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与向上通道,绝对不要搞什么“公司考验你”这一套。
就比如马磊的表哥宋志波,优秀吗?也很优秀,不然他不会把对方挖过来。
但相处的过程中,乔木能明显感觉到,对方的上限已经被“锁死”了。
对方在太原这个犄角旮旯,在乌金山文旅那个乌烟瘴气的环境中待了太久,整个人已经被糟糕的环境摧毁了。
现在人到中年,三十多岁,还有了家事,你再想让他拼一把、疯一次,豁出命突破自己的上限,几乎不可能了。
人家也没有那个心气儿了。
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永远远远强于个体对环境的改造。
所以乔木信奉一点:人才不是考验出来的,更不是磨练出来的,而是呵护出来的。
冰冷的社会、现实的市场、残酷的职场已经足够磨练人了,用不着你一家小小的公司再画蛇添足。
想到宋志波,看了看时间,乔木将剩下的琐碎工作暂时放到一边,开始为今晚的会面进行最后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