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既是考验,也是教导!(第2页)

说话间。

李承干从桌案后绕出来,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在不远处的案几周围落座。

“大郎,二郎,今天过来见朕可是有要事?!”

“是!”

李厥当即点头。

但紧接着他就话锋一转,看向李象,语气恭谨道:“但想来大兄应该也是有要事要禀报给父皇,就让大兄先来吧,儿臣等一下再说。”

李象闻言,眼角一抽。

这小子,话说的这么好听,就跟对他多么多么尊敬似的,实际上不过是要他先亮出底牌,好有充足的时间想对策罢了!

可李象又不能把先开口的机会,给推回去。

那样的话,叫什么事?!

没办法。

李象心想只能见招拆招了,反正自己准备的应当是比较充分的,先出招也没什么不好的!

“如此,就多谢二郎了。”

李象笑着说完之后,就直接从怀中取出了《维新民报》第一版的定稿,双手递给了坐在主位上刚刚咽下去一口冰凉酥山的李承干。

李承干接过,展开后仔细打量。

《维新民报》第一版报纸,虽然不可能就这么快印刷出来,因为李象还要征求李承干的意思。

所以这份报纸,实际上就是个李象手写的定稿。

李象的书法虽然没有着重练过,但却天然带着一股整肃感,以至于报纸写的跟军报似的。

看着手中的报纸定稿,李承干轻声开始诵念起来。

“《新朝赋税三痛,小民有话如鲠》。”

“今岁新麦方收,县吏已持牒至村,每丁仍纳粟二石。然乡间实情如何?”

“一痛:田不足而税不减……”

“二痛:庸役变相榨民力……”

“三痛:折钱巧取倍夺利……”

“市绢一匹值粟三石,官府折税硬定“一匹抵二石”。商人趁机压价收粮,民卖三石粟方完一匹绢税,暗损过半。”

……

李承干看到这里,不禁微微颔首。

这些资料,自然不是假的,不良人每过十日,就会把长安城坊间的情况汇总一下,交到李承干手中。

这其中。

就有关于长安城东西两市物价的记录。

大唐其他地方的物价,其实和长安并没有特别大的差距,总体都在差不多的一条水平线上。

所以。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李象是真的下功夫调查了。

“大郎,你做的很好。”

李承干不吝夸赞,随后继续往下看。

实际上。

《维新民报》第一版上的这些时弊,李承干如何不清楚?!

大唐的制度,是尚且可以的。

但无奈于时移世易,三十年前定下的制度,在如今的昌明一朝,已经出现问题了。

对于这些问题,李承干再清楚不过了。

但他之所以要受益李象去调查这些,除了出于政治的考量之外,还夹杂着对李象的考验!

只有贴近百姓,才能够发现这些时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