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包围了
此时,聚焦到区域性战场上,双方的一些区域性士兵身上。
一名八路军战士盯上了一个鬼子,那鬼子同样也注意到了八路军战士,双方隔着不足百米的距离,彼此展开较量。
“啪勾——”
鬼子抬手就是一枪,这是一名留有卫生胡的老鬼子,经历过多次战斗,甚至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过,枪法极为精准,子弹几乎是贴着八路军战士的脸颊过去的。
“砰——”
手持步枪的战士同样开火,高速旋转中的子弹飞射出去。
然而那老鬼子极有经验,在一枪打出之后,便迅速的躲到了一棵树干后方,去拉动枪栓,第二次上膛。
战士打出的子弹,砰的一声嵌入鬼子所躲避的比大腿还粗的树干上。
这老鬼子的嘴角已经浮现出一抹轻蔑之色,他迅速起身,以跪姿状态从躲避的树干后露头,举起已经拉过枪栓上膛的步枪,瞄向自己的对手。
无数次的作战经验告诉他。
敌人方才已经一枪打空,此时必然还要经历一个拉动枪栓,退子弹壳,再次上膛,然后据枪瞄准的过程。
而这个间隙,正是他给与敌人致命一击的契机。
无数次的战斗经验下,这老鬼子几乎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食指下意识的就要去扣动扳机,目光以更快的速度落在不远处的目标身上。
不错。
依旧是先前那名八路——同为亚洲面孔,即便对方的穿着军装,戴着军帽,这老鬼子也可以清晰的分辨出是否是同一人。
“他完蛋了!”
老鬼子这么想着,食指已经贴在了扳机上,只需要轻轻的扣动下去。
然而……他还完全没有来得及动作,便猛然间感受到胸口一凉,再定睛望去时,目光已逐渐涣散。
有些模糊的视野中,那名八路军士兵依旧举着枪支,呈现出和之前几乎没有丝毫变动的射击姿态。
可子弹分明是从他枪口的方向射出。
无数次的作战经验告诉这老鬼子。
这绝无可能。
除非那八路军士兵手持步枪,压根儿就没有动弹过。
可如果是这样,他为何能迅速射出第二发子弹?
带着这个永远也解不开的疑惑,这名鬼子军曹极不甘心地栽倒下去。
这是区域性呈现出的来自双方阵营两名士兵的对决。
若是再将区域性这个范围扩大一些。
八路军这边,战士们随随便便的一个班,在不考虑机枪和迫击炮的因素下,竟能完全压制相应兵力的日军的火力。
恍惚之间,与之对阵的日军总觉得对面看着和他们数量相当的八路,火力甚至比他们强了一倍不止。
——作为17半兵工厂率先研制生产的第一款17半自动步枪,该枪的容弹量为十发,使用的是通用的7.92毫米子弹。
它的上方有固定弹仓,可以像栓动式步枪一样,一发子弹接着一发子弹,逐个塞进弹仓。
这样的效率其实很慢。
但它还有另外一种装弹方式,那就是使用十发子弹装的弹夹,将弹夹对准卡槽,然后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十发子弹全部压进弹仓。
手持17半自动步枪的战士们基本上都是这么干的,大家在此战之前,每把半自动步枪,配有一个斜挎式的子弹揹带。
上面有对应的插孔,可以存放至少五个装有十发子弹的弹夹——还有些战士担心战斗时携带的子弹不够用,还专门将那些插孔给漂洗之后,撑大一些,甚至可以装进两个弹夹。
所以战士们一般会随身携带五个弹夹到十个弹夹。
每个弹夹里填充有十发子弹,这些在战前准备工作中完成。
再加上步枪的容弹量本来就有十发,那么每名战士携带的这款半自动步枪的7.92毫米子弹,也就在60发到110发之间。
完成装弹之后,作为半自动步枪,只需要拉动枪栓完成首次上膛动作,接下来就可以一口气,以连续射击的方式将子弹清空。
它的射速可以有多快呢?
从实际出发,使用稍微熟练一点计程车兵,在一分钟时间内可以轻松射出35到40发子弹。
甚至在这样高效率的射速中,同样保证相当不错的命中率。
而日军所使用的栓动式步枪,即便是操作熟练计程车兵,一分钟大概也就射出15到30发子弹。
通常来讲,战士们使用半自动步枪的射速,可以轻松达到日军的两倍。
如果呈现在兵力上,也就是说,一个班的八路军战士利用半自动步枪,可以轻松打出两个班的日军才能打出的火力。
若是再考虑到子弹再次装填的速度,八路军战士们统一利用十发子弹装的桥夹装弹。
双方的火力悬殊会更大。
此刻,在区域性的短兵交接中,由于不了解半自动步枪,鬼子很快便在战士们手上吃了亏。
而且战士们展开的三三制进攻战术,三个人一组,呈三角形攻势展开,然后每一个三角形进攻组又是一个大三角形的一个点,再以此类推,整体呈现出三角形进攻方阵。
三人彼此掩护,交替进行,或是充当侦查组,或是充当火力组,以充分发扬手头的半自动步枪的火力。
如此笼罩下的进攻战线很长。
从日军的视角观望过去,短时间之内,甚至无法判断出进攻的八路军的兵力规模到底有多大。
双方短兵交接不足20分钟。
日军黑山联队这边的前锋部队,伤亡明显要大于进攻的八路军。
跟着自己的联队,处在前沿观察所,举着望远镜观察的黑山大佐,同样被八路军爆发的基础性火力震撼到。
明明是整体兵力看着还不如他联队的八路,其火力配置却是相当彪悍,甚至在双方短兵交接的第一时间,便展现出了绝对压制性的火力优势。
黑山大佐惊呆了,原本的猖狂和傲慢全部吓丢了个干净。
他在仓皇间指挥部队由进攻转为防守,以避免部队出现更大的伤亡,同时火速联络师团指挥部,请求遣派兵力增援。
如此,双方短兵交接的胜负也就有了结果。
关东军后方临时联合指挥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