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不可思议的阻击战(一)
此时此刻,井关的队伍接连猛攻之下,明明就要彻底攻破八路军在东面战场的第二道防线。
而彻底突出重围了。
此时让他撤兵,并向内线回援。
岂不是功亏一篑?
奈何司令部命令明确。
纵然不情愿,井关也只能按照司令部的命令,暂时舍弃即将突破八路军外部防线的优势,重新调动兵力,向八路根据地的内线进攻。
十七支队指挥部。
随着前线的情报传回,代表了日军36师团的膏药旗开始在沙盘上移动。
其实日军36师团回援的情况,也在陈建一行战前的沙盘推演之中。
按照陈建的设想,以虚实虚实结合的防线率先针对日军41师团展开歼灭战之后,在东面战场的日军36师团无非有两个选择。
第一,舍弃41师团独自逃走。
第二回援36师团。
第一种情况的话,陈建可以集中全部兵力,毫无压力地将日军41师团彻底收拾掉,但是为了消灭这一头猛虎,另一只猛虎却是没办法阻拦。
第二种情况的话,歼灭日军41师团的难度会增大。
但好处是:
彻底干掉日军41师团之后,正好调转兵锋,继续痛击日军36师团。
不过这就需要一个前提。
——有强有力的阻击部队,拖延日军36师团的步伐,为歼灭日军41师团争取时间。
当此时。
整个十七支队,包括独立团,新一团,新二团等部队的主力,基本上全部都投入到了围歼日军41师团的战斗中。
面对日军36师团从东面战场的回援。
沿途防线的留守部队极少。
仅有十七支队第十七步兵团的半个团,加上第十六步兵团的一个营,凑到一块,勉强一个团的兵力。
但实际上,满打满算还不到2000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部队和民兵部队。
按照陈建原本的设想,是让这部份留守部队暂时拖住日军36师团的脚步,哪怕是稍微拖延一下时间也行。
随后再从西面战场逐渐抽调兵力阻击增援,为彻底歼灭日军41师团争取时间。
当然,从整体战局上来讲。
17支队虽然占据了一定的兵力优势,想要以围歼战的方式彻底击垮乃至覆灭日军41师团,面临的压力却相当大。
此时,哪怕是一个团,乃至半个团的兵力参与这场围歼战,都能更添几分胜算。
针对日军41师团的包围,涉及区域不小,同样需要大量的兵力。
而一旦这些小鬼子发起反扑。
乃至在绝境之下发起自杀式反攻。
这场围歼战会迎来最凶险的时候,稍有不慎,部队完不成最终彻底歼灭日军41师团的计划不说。
还有可能因此付出不小的伤亡,功亏一篑。
但事已至此,陈建能以17支队,加上独立团,新一团和新二团统共6万多兵力。
迎战日军的四路围攻,同样6万多鬼子精锐,加上治安军部队和伪军部队。
最终将被动防守八城的局面,演变到此刻针对日军的大反攻,甚至是针对日军41师团的围歼。
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换作其他任何一个将领来,谁敢拍着胸脯说能做到这一步?
“增援!
咱们在东面防线留守的兵力实在太少,很难挡住日军36师团的增援。
为了彻底歼灭日军41师团,再导致腹背受敌,甚至是根据地内部遭受重创,那就得不偿失了。”
想了想,陈建补充道:“大不了改围歼为重创。
迅速重创日军41师团之后,再调过枪口击败日军36师团。”
然而陈建的命令还没有下达。
17支队第17步兵团团指挥部,忽然联络上了支队指挥部。
通讯的另一边声称:
“17团指挥部已经迅速转移到东面战场,可以完全着手负责阻击日军36师团的增援推进。”
紧接着传来一声询问:“班长,你就说需要我们拖住日军36师团多长时间吧?”
这一声班长,霎时间唤起陈建如潮水般的记忆。
在通讯的另一边,正是当年的三连老九班所剩不多的老成员之一,现任17支队第17步兵团团长的李二丫。
齐家村偷袭战中。
老九班成员的老班长吴大顺,包括孙大河还有赵满仓,为了掩护百姓撤离壮烈牺牲。
最终,仅仅幸存下来一个李二丫。
陈建因此震怒,发起针对定城的攻势,这才掀起了定城大反攻。
时至今日,十七支队进一步壮大,并先后攻占定城,吉县,青川等八城地区。
然而,物是人非,老班长吴大顺,还有老九班成员孙大河,赵满仓他们却早已经魂归故里。
如今又在何方?
念及于此,陈建又怎么忍心把如此凶险的打援任务交给所剩不多的老九班成员的李二丫呢?
陈建命令通讯兵回复说:“二丫,你不要逞能,给你们的任务非常明确,想办法拖延日军36师团的增援即。
只需要顶住两个小时。
我安排的后续增援就会赶到!”
跟随着陈建一路打鬼子成长,从当初的排长,干到连长,再到营长和如今的第十七步兵团团长。
李二丫也已经是独当一面的将领了,再不是当初那个被爹娘老子起名为二丫,想着丫头名字好养活,命硬的乡村野娃了。
对于此时此刻战场的局势之紧张,李二丫又怎会不清楚。
但凡支队长手底下还有多余的兵力,也不至于在东面战场留守这仅有的甚至不到一个团的队伍。
想要在日军主动发起的四面攻势下,反过来歼灭日军的一个满编野战师团。
哪有那么容易?
打仗哪有不牺牲的?
哪有不拿人命去填的?
李二丫笑了笑,目光之中流露出追忆,似乎回到了一两年前,当初还是老九班的时候。
支队长当时还是个新兵蛋子呢!
鬼主意却是装了一肚子。
就连班长他们都被指挥的团团转。
再到后来的17连,乃至新编17团,作为军事主观的陈建,一直在和干部们强调“要以最小的牺牲,甚至是不牺牲,去换取最终的胜利”。
所以每一场战斗指挥下来,陈建都可以说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
一方面想着最终取胜完成任务。
另一方面还想着如何避免战士们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