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逆转 全面出击(第2页)
增加到将近170000。
这可不仅仅只是数字的变化,要知道,在通常情况下,覆灭日军的一个满编野战大队,也就是将近1100号小鬼子,最终能够获取的军功也就在4000左右右。
如此军功变化,意味着在短短几个小时时间里,东西主战场,包括南北方向战场,先后歼灭的日伪军,累计人数恐怕已经突破2000人。
陈建为什么避轻就重,违反常理的选择日军主攻方向的东西两大师团作为目标?
一方面,正如他所说,要以绝对的反攻,绝对的碾压性胜利,彻底挫败日军的进攻。
由此奠定八城区域,整个支队所在敌后特别战区的稳固。
另一方面,同样是为了在此战中尽可能的消灭日军的有生作战力量,积累更多的军功。
进一步扩大系统军事基地,以供养更多的部队,继续提升战力。
这是这场战争最高效的思路。
而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也是惊人的。
随着东西战场,日军作战局势的迅速恶化。
日军的东西进攻主力,36师团和41师团,由原本的进攻转为被动的防守,伤亡急剧扩大。
讯息扩散开。
首先是日军指挥部方面彻底炸了锅。
“八嘎!”
“混蛋!这是情报上的重大失误!”筱冢义男意识到自己中计,对于八路军十七支队真实实力的预估,堪称荒谬。
这哪里还是寻常的八路军的几个团?
整场战役的交锋,东西南北四面战场,日军先后动用两大主力师团,配合两路作战师团,以及数个混成旅团的力量。
竟依旧没能在兵力上取得任何优势。
随着防守八路军的兵力逐渐浮出水面。
日军指挥部根据前线作战部队先后传递回来的讯息,整合八路军主力部队的兵力,最终才得出结论:
“八路的兵力大机率与皇军的兵力相当,若是再加上八路所谓的地方部队和民兵部队,其数量甚至要大于皇军!”
而按照日军在战前对于八路军时期支队兵力的判断。
这个数字恐怕要大了好几万。
但问题的关键是。
“该死的!”
筱冢义男就纳了闷了,“这八路军17支队从当初的新编第17团一路发展壮大起来,简直就像是滚雪球似的,不,比滚雪球的速度更加夸张。
就在两三个月前,围绕着八城地区的战斗,这支八路暴露出来的兵力才不过1万多人。
这前后才多久。
其兵力竟然增长了数倍!!!
这些八路扩大兵力规模,难道一点就不受到资源装备的限制,一点也不用考虑部队的整体作战素养吗?”
要知道,即便是以日军绝对优势的工业力量。
绝对深厚的军事底蕴。
在大规模扩兵的情况下,也一定会导致部队的军事素养下降,装备水平下降,从而整体战斗力下滑。
然而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八路军在此战中展现出来的军事力量,远比筱冢义男等日军指挥官预估的更加惊人。
日军按照战前所筹备的军事力量,已经完全不足以应对这样的强敌。
以筱冢义男为主的日军军官们所制定的,针对八路军17支队的所有作战计划,都因为八路军17支队突然暴露出的强大军事力量而彻底破产。
整场战役至此,其实已经难以为继了。
日军继续从其他战场调动更多的兵力,向八城地区增援,并以36,41师团等部队继续牵制八路军17支队,明显已经不太现实。
在筱冢义男随后紧急召开的军事会议中。
不少军官提出立即进行战略性转进的建议。
还有部分军官保持中立。
只有极少部分军官怒不可遏,并不甘心就此放弃。
直到36师团与41团指挥部请求战术指导的讯息传达。
36师团师团长井关中将声称:“八路攻势猛烈,装备精良,各迂回穿插部队配合主力前后夹击,加之整片战场于我军不利。
我军伤亡惨重,继续僵持鏖战,已不明智。
根据一线战场建议,当立即进行战略性转进!”
41师团的清水中将更是在通讯中斥责情报部门的重大失误。
“此战之愚蠢,简直是中日战争爆发以来绝无仅有!”
撤军!
这已经是日军唯一的选择。
然而,与陈建交手过多次的筱冢义男却知道,此时已经不是他愿不愿意撤军的问题。
而是36师团和41师团能否从八路军的纠缠夹击之中顺利撤出来的问题。
黑夜从未像今天这样漫长过。
筱冢义男以司令部的名义给出的指示是:
“为避免伤亡,在天亮之前,以坚守为主,天亮之后,配合空中火力掩护全力转进!”
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南北战场的进攻部队同样被八路纠缠住。
第一军司令部默许各部队根据前线作战情况自主转进之后。
日军原本部署在南北战场的第六师团,第十四师团,以及独立混成第九旅团,第十旅团纷纷后撤。
这是他们这一撤。
原本驻守在南北防线的八路也迅速调动,所有压力立马朝着东西战场的日军36师团和41师团倾轧过去。
第17支队指挥部内。
察觉到日军的动向,判断出战场形势之后,陈建果断下达了全面反攻的命令。
他的命令坚决。
原话是这样的:“日军败局已定,通知前线各团,不分主次,无论战术,也不必受制于协同和配合。
在天亮之前,各团有多大能耐给我使多大能耐。
杀敌数量够多的,我亲自向总部申请,给你们记功。
可要是杀了少了,丢了人了,回头战后总结大会的时候,就把脑袋给我低着。
别抬头让我看见。
为啥
我都替你们丢人!”
命令下达之后,政委马云英稍有些迟疑:“老陈啊,这各部队完全不打配合,会不会就成了一锅乱粥了?万一鬼子集中兵力反攻……”
陈建道:“咱们部队独立作战能力强,部队本来就是这样一盘散沙,一点一点在敌后发展集中起来的。
鬼子现在败局已定。
咱们这时候更不怕各自为战。
战术讲究一个灵活性,面对全面后撤的日军,你说是让战士们各自凭能耐,放开了手脚追击。
还是一道命令一道命令的约束着将士们,指挥着前线的团长们追击。
最终杀敌的效果更好?”
答案显而易见。
马云英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