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他们一定会来的
陈建的这番围绕着根据地展开的战略构想,从实际上上来讲,并不符合以往装备落后的八路军部队。
对于寻常的八路军部队而言,在绝对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敌进我退,不在乎一地的得失,以储存有生力量,这肯定是没错的。
但是就像陈建说的那样。
如果是针对装备精良,资源充沛,兵强马壮的十七团。
那么打造稳固的根据地,大力构筑防御工事,修建几乎遍布根据地的体系工事群,以根据地上下全民参与全民努力的总体战对阵日军。
则同样是适用的战略方针。
十七团目前“家大业大”。
若是不构筑稳固的根据地,日军一旦扫荡过来,部队被迫转移,那么多的装备和物资根本来不及运输,必然会导致惨重的损失。
这也是陈建提出总体战的主要原因。
“一句话,咱们现在有的是装备和物资,有的是实力在根据地范围内,和日军一较高下。
甭管是鬼子的一个联队,一个旅团还是一个师团。
有本事鬼子直接将第一军的主力开过来,那咱就算认栽了,大不了透过坑道工事及时撤走!”
陈建的话语说的豪壮。
这也是他准备应对主线任务五的方案。
打定城。
他是想尽量往后拖一拖的。
至少到目前为止,他没有丁点攻打定城的想法。
尤其是随着日军的几路增援抵达,目前的定城就像是个要人命的马蜂窝,谁去捅一下都将迎来铺天盖地的报复。
转眼间到9月底,已经由夏转秋。
先是根据地上下,部队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按照政委马云英“多多益善”的原则,最终十七团全团上下的兵力规模增加到了15000余人。
“麾下兵员:15750
基地兵员:10000(已达上限)”
根据地包括:
太平县境内的大丰镇根据地,北安镇根据地,以及几乎围绕着整个太平县城展开的偏远农村地带根据地。
吉县境内的黄石镇根据地。
太吉定根据地。
以及定城境内的福康镇根据地。
除此之外,这段时间在陈建的部署下,部队以太吉定根据地为核心,逐渐向定城境内展开。
就像是复刻太平县境内的抗日局势,逐渐渗透攻占日军定城县城周边一带偏远的村庄。
形成以农村包围县城的最终态势……
麾下还是八个营的编制,不过是每个营的规模扩大到了1500人往上。
各营分散驻扎在各片根据地内。
按照陈建勾划的“根据地总体态势的防御战”蓝图,到目前为止,在战士们的努力下,以上所述的各片根据地全部连通。
根据地上下以村庄为基础单位,以道路为锁链,依托根据地的山地、丘陵的各类有利地形,在关键性的节点处构筑兼顾的混凝土工事。
各类坑道工事地道工事遍布地下。
处在偏远地区的一些村庄,远远的打量过去,任谁看了也察觉不到任何蹊跷之处,殊不知在看似平静的村庄的地面之下,早已经是四通八达的地道网路。
整个村子打造的像是一座无法移动的工事群。
乡亲们照样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这是对日伪军的最好的迷惑。
鬼子伪军胆敢进入村庄,此地就是彻底埋葬他们的坟墓。
——当初陈建以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眼光,拿出地道战的“地道基础构造图”时,参会的干部们无不震撼。
整张图纸上,关于如何挖掘打造地道工事,相当的详细完备,从覆盖整个地下的地道网路,到各类生活设施,战斗结构,防护措施,是应有尽有,面面俱到。
那恢宏的工程,用政委马云英的话说:“老陈,这简直是在看不见的地面下方又打造了一处复杂的战场!!!”
说着,颇具眼光的马云英立马表示:“这种地道战对于咱们这样的山区地形尚且有很大的帮助。
更别说是一些地势平缓的抗战区了。
老陈,借你的图纸一用,我得立刻准备一份汇报资料,向上级建议,将这种地道战术推广开,尤其是可以运用到类似冀中军区那样缺乏天险地形的根据地去。”
陈建笑着应了一声,暗自称赞马云英的智慧。
要说这地道战,最开始还真就是从冀中一带兴起的——为了应对日军的扫荡。
若是地道战可以一早出现并完善,冀中军区在日军的大扫荡中,肯定可以避免不少的伤亡。
而在十七团。
为了确保地道工事的展开,陈建甚至还专门花费军功兑换了一些机械化挖掘工具,比如战壕挖掘机,地钻机一类的。
那大大小小的地道坑道,几乎遍布各片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