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十七团的底蕴 飞速扩增
盘算一下陈建目前的情况。
“当前军功:31891
累计军功:50334
军职:旅长(50334/150000)”
“麾下兵员:6247人
基地兵员:6247人(上限10000人)”
现实职位:八路军新编第十七团团长。
基地基础:
根据地包括太平县境内的大丰镇根据地、北安镇根据地,黄石镇,以及太吉定根据地和福康镇根据地,下辖乡镇十余个。
根据初步的人口数量调查统计,根据地内民众共计6万余人。
对于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而言,这并不是个小数目。
当时因为生产力低下的限制,全国也就四万万多民众。
在经济发达、土地肥沃的一些地区,乡镇的人口相对较多一些,一般也不过一两万人。
而在一些山区和经济落后地区,乡镇的人口少的可怜,再加上战争的破坏,逃难者、迁徙者众多,寻常的乡镇,多的能有个几千人,少的甚至不足千人。
十七团驻防的根据地上下能有6万多民众,还是因为根据地相对稳固,十七团的军事力量震慑下,有不少从其他地方逃难过来的民众,还有一些不想当顺民,而转入八路军根据地的民众。
军功基础方面:
太吉定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内,有三八式步枪生产线一条,理论最大日产量20支步枪,已经完全投入使用,目前材料充沛的情况下,可日产十几支步枪。
60迫击炮生产线正在建设中,相关的一些装置已经陆续透过缴获的方式获得。
另外全团上下,以各营为分散单位驻防。
时至今日,十七团麾下还是八个步兵营——这一点没有办法,陈建作为团长是没有扩编营级编制的权力的,这得透过旅部甚至师部才能决定。
所以全团的兵力在5000多人的时候,各营的兵力平均在500-600人之间。
当全团的兵力在7000多人的时候,各营的兵力平均在700-800人之间,几乎已经达到了八路军小团的规模。
陈建表示,咱虽然不能想扩大几个营就扩大几个营。
但是一个营的具体规模咱是想怎么扩大就怎么扩大。
一个营有个三五百人,七八百人,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亮剑中,那晋绥军358团的一营作为主力营,还有将近2000呢!
除了兵力上的扩增之外,各营按照陈建的要求,在十七团后勤部的帮助下,都打造了一些相应的简单军工基础。
比如一些简单的武器维修车间,复装弹药厂,木柄手榴弹制造工坊,简易锻造间之类。
而除了军工生产之外,也会有一些被服作坊,粮食加工坊之类的。
到了团部所属的,那就是被服厂、粮食加工厂、甚至是食品加工厂了。
另外后勤方面,十七团专门设立了团后勤处——说是后勤处,那规模,小到一间间屯满了物资的仓库,大到一些工坊和生产厂,为了保障全团的后勤,陈建专门调拨兵力,后勤处人员就有将近300人。
从根据地的交通和运输,到医疗卫生保障,营房建设与管理,恐怕早就达到后勤部的规模了。
陈建透过基地输出缴获的物资不说。
重创日军步川联队,先后攻占黄石镇和福康镇这些日军军事枢纽重镇,加上定城周围的攻势展开,各处端掉鬼子的物资库。
积累的给养物资是相当不少的。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十七团,甚至还细分出了一个军需处。
换句话说。
陈建的十七团缺乏装备和物资,想找上级帮忙?
门都没有。
旅长该骂娘了:“老子还穷得叮当响呢!要钱要装备要物资统统没有,要命倒是有一条!”
但是十七团的八个步兵营,谁要是缺乏了装备和物资,那是完全可以向军需处,后勤处申请的。
为此,营长们常常感慨:“还是地主家的傻儿子舒服啊!这叫一个阔气!”
……
按理来说。
八路军的主力军是作战部队,主要负责的是执行作战任务。
奈何时期特殊,敌后抗战,这军事作战和根据地发展得两头抓。
用政委马云英总结的话说:“光会打仗的团长,那得穷得叮当响;光会搞发展的团长,根据地发展的再好,鬼子的一轮扫荡过来,就全都白瞎了。
但是像咱们团长这样又会打仗又会搞发展,还能搞缴获的。
那日子可就一天比一天的红火起来了。”
陈建则不断和干部们强调:“根据地的基础建设,一定要夯实夯实再夯实。”
“为啥呢?”
“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绝对稳固的地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