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担心 作品

第167章 积累人才 “奸商”政委(第2页)

产能拉到最大,区区500支步枪,一个月也就干出来了。

所以到底是买装备划算,还是买生产装备的生产线划算,这笔账陈建还是算的清楚的。

一咬牙,一跺脚,也就换了一整条的步枪生产线。

至于6000军功的60迫击炮生产线。

陈建望着自己剩下的4316军功,也只能徐徐图之了。

……

一条能够日产20支三八式步枪的军工生产线,包括的装置是相当繁杂的,包括车床铣床钻床这些最基础的金属加工装置,另外对应的弹药生产装置,零部件制造与装配装置等,一样也不能少。

好在产能并不算大。

其中最核心的车床铣床之类的装置也都是中小型装置。

运输起来费点劲,靠着连队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汽车,好说好歹倒是分批次给拉回来不少。

马云英惊讶的不轻,脑袋都快想破了也没搞明白,这搁在其他人身上花上一年半载,也未必能集齐的军工装置,到了陈建身上,咋这么快就给攒齐了。

“我知道了!”

他恍然大悟地喊着,倒叫陈建心里咯噔了一下,难不成被老马看透了?

“运气!一定是运气!”

“包括咱们连队这一路走来,我算是看出来了,老陈啊老陈,你这家伙简直是运气好到家了!”

“换句话说,那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马云英说着,越发笃定无疑,继而唏嘘不已:“以前听书的时候,听人说古代有大气运的人,干什么事情都容易成功。

这种人就算不是帝王将相,也一定是沙场上的大将。

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陈建:“…………”

那么现在就差对应的军工人才了。

这些日子,马云英其实也一直在打配合,在根据地上下,甚至包括三河乡根据地以及大杨山根据地,到处搜刮人才。

不管是铁匠还是工匠,但凡多多少少有点手艺在身上的老乡,都被搜罗过来。

按照陈建的话说:“这叫技多不压身,迟早能派上用场。”

马云英忍不住吐槽:“这词儿是这么解释的吗?”

另外独立团其实也有人才。

陈建一点也没客气,直接向营长宋大川和团长韩五要人。

条件给的那叫一个充沛:“根据具体军功人才的能力高低,从步枪到轻机枪,冲锋枪,甚至是迫击炮和重机枪。

一句话,只要你们拿人才出来,我十七连就拿装备和你们换。

就是一个铁匠,我也管拿两条步枪跟你换,要是再懂点儿技术,给上三五挺歪把子一点问题没有。

来了还给发工钱!”

于是……

“老韩,我今天去咱们团部修械所,发现工人似乎少了不少,包括原本眼熟的两个军械修理工好像也不见人影了。

这是咋回事?你瞧见人了吗?”政委郭立民赶到团部的时候,疑惑地问道,又像是自言自语。

韩团长在一旁则是装傻充愣——“听不见听不见,我啥也听不见!不知道不知道,我啥也不知道!”

“老韩,你嘀咕啥呢?”

“咳咳没啥没啥!”

郭立民道:“对了,老韩,有个事还想跟你说来着,17连的指导员马云英传来讯息,说是想从咱们这里借用一些懂点军工技术的人才,不管是技术工还是修理工和生产工都行。”

他说着,又连忙压低了声音,挤眉弄眼道:“虽说是借,但是听他话里的意思,他们愿意拿机枪火炮之类的装备来跟咱们换!

老韩,这事难道你就不心动?”

咳咳——

韩团长轻咳了几声,头也不抬道:“这哪里是借,分明就是拿装备来换人,可咱是谁?不蒸馒头争口气,就那么眼馋他们的装备?

再说了,咱们团同样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而且还不多。

哪能随随便便换给他们?”

“当真?”

“当真!”

“那可惜了——”郭政委将话音拖的老长,原本我还琢磨着,虽然咱们团这方面的人才可能不多,但是咱们周边其他各团或许还有一些。

比如离咱们不算远的新一团还有新二团。

你说既然陈建想要这方面的人才,咱们也顺道帮帮忙,白花花的机枪和迫击炮呀,我还就不信换不来些许个人才。

另外我琢磨着,陈建给的价格高,一个熟练的修理工就愿意拿两三挺机枪换呢!

咱们再从这几挺机枪里边拿出那么一挺,你说送到新一团和新二团去,那还不是轻轻松松的换些人才回来?

就这么来回一倒腾,搞不好能空手套白狼,多弄不少装备……”

郭政委后面的话韩团长已经完全听不进去了。

话听到这儿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懵了。

直愣愣的望着郭立民,心底只有一个念头:“读书人这脑子果然不是白长的,妥妥奸商一个呀!这他娘不是中间人赚差价吗?”

“老韩,你这么看着我做甚?”

“哈哈!我是在感慨,你说咱咋就这么好运气,能碰上你那么个能和咱尿到一个壶里去,同流合污的政委呢?”

郭立民连忙提醒道:“同流合污可不是这个意思!”

韩团长此时已经是思路大开:“管他是什么屋,老郭呀,咱还是商量商量具体怎么操作吧!

要说这种好事,也不能只便宜新一团和新二团,包括再远一些的其他各团,比如咱们扩散到新一团和新二团,再从新一团和新二团扩散到其他各团。

嘿嘿,发财了发财了……”

至于17连到底想干什么。

韩团长一点也不关心。

“这小子总不能是想在他们连队搞个兵工厂出来吧?”

他摇了摇头,认为这根本不可能。

……

就这么着。

坐等讯息的陈建都傻眼了,前后不到一周时间,团长韩五那叫一个高效率,前前后后送了五六批人才过来。

基础一点的铁匠,木匠,机修工,一抓一大把。

能看得懂图纸,懂得些军工生产流程的技术工也有不少。

指导员马云英心疼装备,别看这人才送来的多,那可都是用白花花的装备换回来的,于是劝说道:“老陈啊,这差不多是不是够用了?”

陈建却说道:“多多益善!”

至于吃亏?

陈建表示咱从来不干亏本的买卖。

等到换回来的这些军工人才派上用场,每月大批大批的装备产出的时候,那些拿人才换装备的干部们怕是要彻底傻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