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加强配置 八路军最强战力(第2页)
整个独立团四营至此,几乎名存实亡。
恍惚之间。
宋大川打了个哆嗦,仿佛沉浸在这场惨败之中,面色有些发白。
教导员沈光荣同样神色沉重。
如果日军真的按照陈建的部署展开,八路军面临的这场惨败,并非只是一场沙盘拖延。
或许,真的可能演变成事实。
宋大川不甘心道:“鬼子怎么可能会在此处有伏兵?”
陈建反问道:“三河乡-大杨山通道,是你们八路军一直尝试打通的两片根据地的联络通道,一旦扫荡开始,也必然是你们最有可能选择的转移逃跑通道。
日军不傻,而且情报机构了得。
为啥就不能提前在此设伏?”
宋大川噎住,但很快眼睛又亮了起来,指着三河乡根据地周边代表着日军的小膏药旗骂道:“你小子这不是耍赖吗?
三河乡根据地周围,你们日军就部署了将近一个大队的兵力。
我军主力向大杨山转移之前,其他三个方向的佯攻几乎牵制了你部署在周围的所有兵力。
你又哪里来的这么多兵力,中途埋伏我的主力。
甚至还分派了兵力同样包围了大杨山根据地?”
陈建笑道:“营长,那您说我该有多少兵力?”
宋大川计算道:“一个吉野大队,千余日军,了不起加上三城的守备队,宪兵队,顶天能有将近两千鬼子。
伪军的兵力多一些,但是大部门战斗力拉胯,没了鬼子的支撑,威胁不大。
可你自己瞅瞅,这场推演中,你小子先后都动用了多少兵力?
最起码有三千多了吧?
这不是耍赖是什么?”
陈建的笑容愈发灿烂起来,“可是,营长,你别忘了,你所说的所谓日军的兵力,只是明面上的,我想让你看到知道的情况。
你不是日军,又怎么知道日军没有暗中抽调更多的兵力参与扫荡呢?
以鬼子的底蕴。
别说是一个大队了,就是暗中增援集结一个联队,甚至是一个旅团,也未必就没有可能!”
此时代表日军参谋长身份的沈光荣帮腔道:“陈建说的不错,以日军的能力,完全可以做到这一步。
包括这次入城侦查,那二鬼子钱三不是也说了。
日军突然加强了警戒,不断催促征粮程序,明显是在筹备物资。
暗中抽调集结兵力的可能性很大!”
宋大川道:“但是,我想知道,就咱们这样的了两片多小不小,但是说大也不大的根据地,就这么一个营的队伍。
鬼子犯得着调派一个联队,甚至说是一个旅团的兵力增援扫荡?
这未免浪费军事资源。
小鬼子就是再阔绰,也用不着这么奢侈吧?
别说一个旅团,就是一个联队的鬼子野战军,恐怕都能在咱们整个旅的核心根据地横着走了,而咱们也只有被迫转移的份儿。”
这的确是个死结。
陈建也承认,他想不到任何的理由,能让一个联队甚至一个旅团的鬼子,专门跑来常丰县针对四营。
沈光荣则是笑道:“我说老宋,可真有你的,你这是玩不起了。
你好歹也是个营长,沙盘推演输给了人家陈建,这会儿倒是耍赖不承认了?”
宋大川老脸一黑,死鸭子嘴硬道:“这小子先耍赖的,我说的有错吗?”
说笑过后。
宋大川和沈光荣倒的确是从这场沙盘推演中警醒。
沈光荣道:“就算陈建推测的情况可能性不大,但是咱们不能去赌。
凡事得做好最坏的应对准备。
就说三河乡-大杨山通道,一旦日军扫荡开始,咱们务必要保证其通畅性,避免被鬼子伏击的情况出现。”
宋大川深以为然道:“是啊!另外根据地上下的防御工作,警戒工作,民众的及时转移训练与演习,尤其是情报工作,得进一步的加强了。”
而这。
正是陈建与宋大川进行此次沙盘推演的目的所在。
只要营长和教导员能够重视起日军扫荡的潜在危机,那就稳妥的多了。
十七连驻地。
陈建返回后,考虑着如何进一步增强麾下部队的战力。
营长他们要头疼整个根据地上下的防御与发展工作。
但是陈建清楚,一旦危机降临,自己真正的资本,就是眼前这一百多人的队伍——独立团四营十七连。
目前。
十七连战士们的军事训练方面,从入冬前开始,几乎一天也没落下过。
训练可以说是很到位的。
火力配置方面。
十七连也可谓是整个四营的天花板:
统共一百五六十人的队伍——三号据点的攻坚中有减员,后又补充了一定兵员,整体素养几乎不受影响。
统共十二个班。
装备方面包括:
轻机枪12挺:3挺捷克式,9挺歪把子。
九二式重机枪2挺,经改造加装自制的木制独轮车,增强其机动性,拉上就能跑,另外有常备的战马可以驼运。
汤姆森冲锋枪3把。
驳壳枪、勃朗宁、南部等牌子的手枪,每个班4支,共计32支。
铁拳12支。
八九式掷弹筒6具。
陈建最终决定,在随后的训练中,将八个班直接部署成应对日军扫荡的常态阵型与配置。
在与指导员马云英,副连长王虎提及此事时,陈建表示:“为了充分发挥咱们的火力配置,具体的作战中,要按照近,中,远三线距离发扬火力优势。
咱们就以班组为划分。
统共十二个班的编制。
每班10-12位成员,配备轻机枪一挺,两人组成一个机枪小组,班长副班长,以及机枪手和弹药手四人,各配手枪一把,另外铁拳一支,其余成员步枪、手榴弹、手雷装备齐全,机动掩护作战。
两挺重机枪组成两个支撑火力组,提供远距离上的重机枪火力压制。
六具掷弹筒两人一组分配一具,配合各组作战,提供中近距离的支援。
三把冲锋枪组成一支侦查突击组,再搭配一些二十响的驳壳枪,加装短木柄,负责近距离的突击与破袭。”
另外全员佩戴钢盔,防破片,提升战场生存率。
如此改良之后。
这支一百五六十人的队伍,可以说是几乎武装到了牙齿。
配合战士们的扎实军事素养。
其战力一旦爆发,必然惊人。
然而陈建却觉得,似乎还是差了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