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担心 作品

第111章 极品指导员 开春第一战

……时间在短暂的平静中流逝的飞快。

十七连驻地。

值得一提的新鲜事是,就在十七连正式组建的第五天,上级指派的指导员才终于赶到。

通讯兵赶来汇报道:“陈连长,你们连的指导员已经到营部报到了,营长让你也过去一趟。”

“知道了!”

陈建应了一声,作为和平年代部队的老兵,作为未来的见证者。

对于组织党,政,军三位一体,分工明确,相互协同的高明之处,陈建是极为佩服的。

所以,对于连队指导员的到来陈建还是相当期待的。

——毕竟这么大个连队,相关的政治工作,包括战士们的心理健康,思想教育等等,他可不想又当爹又当妈,两头齐抓。

像李云龙排斥政委那种事,其实是相当傻的。

赶往营部途中,陈建向通讯兵战士问道:“关于我们连指导员的情况你知道吗?他叫什么,具体什么来历?”

——在此之前,陈建只知道上级会给十七连安排一个指导员,不久之后就会到任,其他资讯一概不知。

通讯兵想了想道:“听说是从团部政治处调过来的同志。

好像叫什么马云……马云……”

“马啥?”

“马云英!对,就叫马云英!”

陈建闻言,脸上的错愕这才消退下去——好小子,说话能不能别喘气的!

……

营部。

陈建走进院子,远远的便听见指挥部内的说笑声。

其中有个声音听着格外陌生,就像是那冬天雪地上的麻雀似的,叽叽喳喳个不停。

陈建大步走进去,打了声报告,推开帘子望去。

一个看着也就二十多岁样子,脸部狭长,乍一看还真像是马脸似的年轻人,正和教导员沈光荣热火朝天地讨论着。

其中他开口的次数更多,就像是噼里啪啦的机关枪似的。

见陈建走进来,他的声音这才戛然而止,扭过头,上下快速打量了陈建两眼,随即站起身,眉开眼笑中伸出手道:

“这位就是传奇九班长陈建同志了吧!”

“陈连长,不,应该说是老陈,你好!我是你的搭档,上级委任的十七连指导员马云英,你叫我老马就行!”

至于营长宋大川,就一句话:“把你叫过来,是让你和马指导员早点见个面。

行了,剩下的话就交给你们这对搭档自己聊去吧!”

“哎,营长,教导员,那我们就先回去了!”马云英招呼了一声,那叫一个自来熟。

望着二人逐渐走出院子的身影。

宋大川的目光从窗户的方向收回,神色古怪中对沈光荣说道:“你说陈建这小子能适应得了马云英吗?”

沈光荣笑道:“老宋,我知道你想说什么。

但是我们干政工工作的本就应该能说会道。”

宋大川道:“能说会道不假,关键还是个话唠!”

“你别说,我忽然明白团长和政委为什么要把马云英给调到十七连来了,估计也是想图个清净。”

“额……”

沈光荣想到马云英一到营部,就拉着自己问长问短,话题就像是用之不尽的情形,竟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于是识趣地保持了沉默。

……路上。

陈建和他的指导员马云英迅速的“熟络”起来。

“老陈,你今年多大了?”

“有24了吗?哟,你比我还小了整整三岁呢!”

“我听说你有个绰号叫陈十七,第一回上战场就杀了十七个鬼子,真的假的?你是怎么打死的?主要是瞄着哪儿打的?你的枪法为什么那么好?你爹真是个猎户?你从小就跟着他练习枪法?

……话说你们九班当初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这也太快了!吃饭的问题可不好解决,队伍壮大之后,这编制的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装备和弹药呢?

老陈,你还有点别的爱好没有?我是指除了打仗杀鬼子方面……”

“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也特别想了解我!毕竟咱们将来恐怕是很长时间的搭档!”

“那我可得好好的跟你唠唠了,我跟你讲,我打小就……”

“是个话唠?”

陈建冷不丁地开口,直性子的老兵说话就是能噎死人——关键是这家伙腆着张马脸,一路上就在自己边上叨叨个不停,知道的两人今天刚见面,不知道的还真以为是多年的老损友呢!

他竟从来没觉得,从营部到十七连驻地的距离有如此之远。

额……

马云英噎了一下,但是脸色根本就不带变化的。

“怎么能说是话唠呢?大概也就比普通人多说那么一点,主要吧,我就觉得人与动物与万物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有嘴巴,有语言,可以诉说我们的思想和见解。

你想想,人要是一天到晚憋着不让你说话,那该有多难受啊……”

在这喋喋不休之中,二人终于赶到了连队驻地。

一时间,陈建想哭的心都有了。

他决定收起先前对于指导员所期待的想法。

造孽啊!

他咋就摊上这么个话唠的指导员呢?

十七连驻地。

陈建让马云英先去休息,表示明天训练的时候,集结了部队,作为指导员的他再训话。

晚上。

陈建查哨的时候,听说讯息的几位干部忍不住询问:“连长,咱指导员是个啥样的人呢?好不好相处?”

陈建想了半晌,从来没觉得一个简单的问题能这么难回答过。

最后撂了俩字:“极品!”

极品?

“啥意思?”

干部们疑惑不解,但陈建可没有和他们解释的打算,已经大步走远。

直到次日训练前。

指导员马云英表示,第一次和战士们见面,想讲两句。

陈建立马头也不回的向营部去了——难得赶了个大早,提前到营部报道,参与根据地上下的相关工作。

对于训练场上的十七连的战士们。

很快就理解了一件事情:

“所谓的讲两句话,有可能远不止那两句话!”

直到这位指导员同志,大概是说话太多,嗓子渴冒了烟,讲话被迫停下来。

干部们忽然间明白连长陈建对于这位新来指导员的评价,“极品”二字,到底是什么含义了。

……

……

指导员马云英的出现,让原本按部就班训练、学习的十七连,格外的多了几分喧闹。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在高压的作战环境下,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很好的调剂。

这位新来的指导员虽然话唠了一些。

当然,人还是不错的,刚来没几天,几乎就将十七连上下所有战士的大概情况摸了一遍,甚至包括哪个战士家里有几口人,排行第几,家里有几个姐妹,都弄得是一清二楚。

可谓是关怀备至。

另一边的四营长宋大川很快发现,十七连长陈建这小子,这段时间往营部跑的很勤,以前是见到人都难,如今几乎是每天按时按点赶到。

时间在这场小闹剧中迅速流逝。

因为寒冬的缘故,纵然没有机会打仗,但是在陈建的安排下,十七连战士们每天都会按部就班的进行军事技能训练,理论学习,娱乐竞技,劳逸结合。

忙碌而又充实。

恍惚之间,陈建像是重新回归了部队的军旅生活。

但不一样的是,这炮火纷飞的岁月里,为了保家卫国,抵御外辱,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作为同生共死的战友,共赴疆场,更加的纯粹与真挚。

一直到二月中旬。

天气才逐渐回暖。

战士们穿着棉衣,在根据地内外活动的身影愈发的频繁起来。

三河乡根据地方面,经过一个寒冬的休整,根据地民众的生活逐渐稳固下来,熬过了这个冬天,开春就可以播种。

又有人民的子弟兵守着保护着。

乡亲们对于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与向往。

至于独立团四营上下,依赖当初九班在三河乡反扫荡中缴获的丰厚物资,这个冬天,战士们难得过了个吃喝不愁,棉衣不缺,炉火常在的滋润年。

然而经过一个漫长寒冬的消耗。

武器弹药方面还好说,因为没什么较大规模的战斗,基本上没怎么消耗过。

但是物资方面,尤其是军粮——整整齐齐的一个营的兵力,大量加入的民兵的供养,不再是由各村分担压力,而是由四营的后勤承担。

五百多张嘴巴吃饭。

战士们训练,每日分的口粮标准还得提升。

粮食的消耗极为惊人。

原本九班的后勤方面工作是由当时的副班长王虎负责。

后来四营成立之后,后勤工作便逐渐移交到了教导员沈光荣的身上。

这可把老沈操心的够呛,每天统计着后勤各方面物资的数量,看着储备量日益削减,只出不进,眉头整日里紧锁着,舒展不开。

“老宋啊,再这么下去,咱们可就坐吃山空了!”

“营长,再不补充后勤,咱们全营恐怕都揭不开锅了!”

宋大川亦是头疼不已。

两人说到后勤时,竟是一筹莫展,长吁短叹。

宋大川道:“当初九班不是还缴获积攒了不少银元法币什么的,再采买些粮食,总能顶一段时间。

开春之后,乡亲们种了地,咱们也在根据地内发动战士们种点蔬菜什么的,最起码把吃菜的问题解决了。”

说到最后,他又忍不住感慨:

“老沈,你说当初九班那么大一摊子的队伍要吃饭,根据地还得发展,陈建和王虎那两个臭小子,人家怎么就把队伍和根据地运转的好好的。

甚至还能积累不少的家底。

如今这家转交到咱们手上,咱俩咋还把这日子越过越穷了?”

沈光荣无奈道:“你问我我问谁去?”

宋大川自问自答道:“很简单,因为咱们接手的时候刚好入了冬,没有仗打,搞不到缴获,这日子当然是越过越穷了。”

他满怀期待道:“瞧着吧,开春之后,好好的打几仗,咱啥都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