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担心 作品

第12章 融入(第2页)

单臂射击也就成了赵龙标志性的绝技。

本人因为过于勇猛,被连长吴大川誉为“三连赵子龙”。

李二丫的经历则平静一些,是他爹说这年头男娃不好养,干脆给他起个女娃的名字好养活。

当时在农村,这样的思想可不少。

说来也是怪事,自打起了个“二丫”的名字,从小到大李二丫连病都没怎么生过。

王虎和孙大河是农民出身,是来自一个镇的,关系更亲近些,没事就喜欢互怼几句。

赵满仓——正如他的名字,爹娘希望他将来粮食满仓,吃喝不愁,可后来日本人来了,污了他娘,杀了他爹,这可怜的娃躲在土灶里,听着令人绝望的声音,流着泪水,指甲都深深地嵌进了手心里,鲜血直流。

后来他就参加了八路军,发誓要杀鬼子为爹娘报仇。

为了时刻提醒仇恨,他在大刀的刀柄处系了两根白条代替红缨,在痛哭流涕中发誓:要用鬼子的污血,将这两条白缨彻底染成红色!

陈建听完老兵们的故事,心底也是震撼良久。

狗娘养的小鬼子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

这些惨遭迫害的先烈们。

谁又有权利替他们说出原谅和宽容?

老兵们的故事如同昙花一现。

他们虽然饱受苦难,身怀家仇国恨,却很乐观,一个个将这些仇恨深埋在心底,为了心中的信仰而勇往直前。

这时期的八路军才尝试在敌后开辟一些抗日革命根据地,选择的地点相对偏僻而隐蔽,与日军作战的频率并不算高。

所以通常是没有什么作战任务的。

那么每天要做的事情很简单。

——军事训练。

训练之余做什么?

天还亮着就下地务农,种菜,除草,甚至是上山挖一些可食用的野菜,充实后勤物资,有时会帮王庄的百姓们干一些农活,或是为独居、生活不便的老人家做些家务之类。

百姓们见了八路军战士。

那就像是见了自家孩子一般。

信任而踏实。

天黑之后,班长吴大顺有时会给陈建等三位新兵上上思想课。

讲一讲八路军发展的由来,当年红军时期的一些故事,包括长征时期的艰难——吴大顺是在红军长征时期加入的,经历过长征的后半段的——包括一些信仰的问题,保家卫国的思想,总之都是三观极正,充满了正能量的一些话语。

尽管老班长的话语听着有些笨拙。

有时由于文化底子浅的缘故,没上过什么学,许多道理哼哼唧唧的也表达不出来。

但那种朴实和真挚,却令陈建为之动容。

冬瓜和石头或许没有听懂什么为了民族独立,救亡图存之类的话,却能明白打鬼子保护自己的家乡故土,保护身后兄弟姐妹的道理。

一个个目光明亮。

坚定的革命信仰已经有了雏形。

有时三连的指导员沈光荣也会把大家集中起来上一些政治课,这位指导员是上过学的,说起话来便有板有眼多了。

常常让不少战士潸然泪下,一场政治课下来就像是打了鸡血似的,目光越发坚定。

陈建在课上第一次见到班长他们常常提到的,他们的三连连长宋大川——按照班长吴大顺的说法,那是一个你看上一眼就忘不掉的男人。

事实还真是这么回事。

——宋连长不开口还好,一开口,那两颗标志性的大牙便暴露出来,就像是个人形的大兔子,成为极具形象的特征。

难怪会落得个绰号叫“宋大牙”。

但是听老兵们说,连长打起仗来那可是猛的很,上了战场,那两颗大牙一露,小鬼子见了两只腿都忍不住打哆嗦。

这其中不免有夸张的陈述。

但足以证明这位三连长在战场上的彪悍。

另外就是军事训练方面。

无论是在八路军步兵基础项,投弹,射击,拼刺,土工作业等专案,还是在基础的一些班排级战术配合动作和训练中,陈建依旧表现出一学就会,一会就通,一通就精的天赋。

重点训练则是放在冬瓜和石头身上。

其中最重要的基础项自然是射击训练。

按照八路军新兵战士们通常的射击训练方式,除了掌握基础的射击方式和原理之外,主要便是基础瞄准训练。

——反复进行卧姿,跪姿,立姿等各种姿势的瞄准训练。

但是因为缺乏弹药的缘故,战士们根本不具备实弹射击训练的条件——条件好一些的部队,通常半年时间,每名战士才有两发实弹射击训练的机会。

为了改善弹药匮乏的条件。

在冬瓜和石头初步掌握了一些射击基础之后。

陈建向班长吴大顺提出,或许可以想办法搞点副业,改善九班的弹药匮乏情况,改善改善战士们的伙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