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二苏监察(第2页)

他的目光,没有看向阶前这几位权势熏天的宰执,而是越过了他们,落在了队列中后方两道身影上。

“朕以为,此新政,利弊如何,不在于我等今日在殿上之空谈,而在于其将来在西平府之实效。”

“欲知实效,需有公心之人,明察之士,亲往观之,亲笔记之。非但要记其政令,更要记其民生,记其风物,记其得失。”

“翰林学士苏轼,集贤殿校理苏辙。”

殿内,瞬间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苏轼?苏辙?

为何是他们?

满朝文武,谁人不知,这苏氏兄弟,乃是当今文坛最耀眼的新星。

其兄苏轼,诗词文章,冠绝天下,性情豪放,交游广阔,在士林之中,声望之隆,一时无两。

其弟苏辙,亦是才华横溢,为人更是沉稳持重。

可他们,终究是翰林院与集贤馆的词臣,是文人,是诗人。

让他们去“观政”?还是去关乎国策大计的西平府?这...这不是胡闹吗?

而且最重要的是,谁不知道这俩人跟沈瑜关系好???

富弼与韩琦,更是彻底愣住了。

他们完全无法理解皇帝的这步棋。

这算什么?派这俩去给沈瑜当监军?这非但起不到任何制衡的作用,反而更像是一种姿态?

就在众人惊疑不定之际,苏轼与苏辙己然出列,躬身行礼。

“臣在。”

赵昕看着下方那两个同样年轻的身影,继续道:“苏学士文采风流,名满天下,其文可昭后世。苏校理心思缜密,持论稳重。朕命你二人,即刻启程,前往西平府,为朝廷观政。凡秦王新政之一切,事无巨细,皆需记录在案,以备将来国策之考量。不必修饰,不必揣摩上意。朕,只要你们写下,你们亲眼所见之实情。”

苏轼的心中,瞬间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当然反对“摊丁入亩”。

此法太过激进,与他所信奉的儒家缓和之道,背道而驰。

但是那是沈瑜的想法,他内心一首认为这个大哥尝尝能给世人惊喜。

现在,皇帝却给了他一个无法拒绝的任务。

去亲眼看看。

去亲手记录。

这其中蕴含的信任与分量,让他一时间,竟忘了所有的政治立场。

“臣...苏轼(苏辙),领旨。”

………………………………

朝会,在一种极其诡异的氛围中,散了。

富弼与韩琦走出殿门时,依旧是一脸的茫然。

他们想了一路,也没想明白,皇帝这最后一步棋,究竟是何用意。

而御座之上,赵昕独自一人,静静地坐着。

他想起了兄长对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昕儿,若他们不信,便让他们,亲眼去看。若他们不服,便让这天下最有才情的那支笔,去写。写到他们,不得不服。”

赵昕的嘴角缓缓勾起一抹笑意。

“兄长,”他喃喃自语,“你用火炮,去征服西夏的土地。朕,便用这天下最负盛名的一支笔,去征服士大夫的人心。”

“朕倒要看看,当子瞻亲眼看到那新政之利,亲眼看到那万千流民皆有其田,他笔下,会写出怎样的文章来。”

“是痛斥,还是...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