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上京之议(第2页)

“乙辛!你这是什么话!”萧赫得怒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你难道不懂?!”

“我自然懂。”耶律乙辛不紧不慢地说道,“但我也懂,趁火打劫的道理。”

他转向御座上的耶律洪基,躬身道:“陛下,西夏遣使求援,此事,于我大辽而言,屡见不鲜。”

他此言一出,殿内许多老臣都露出了了然的神情。

耶律乙辛继续道:“陛下可还记得,数年前,西夏遭宋军压迫,也曾像今天这般,派人前来,痛哭流涕,求我大辽出兵相救?”

“我等当时是如何做的?”他环视众人,“我等并未出兵,只是派了一位使者,去了汴京。与宋人皇帝说,西夏乃我藩属,宋若攻夏,便是与我大辽为敌。宋人皇帝胆小,为求我等中立,便主动提出,在那每年三十万岁币之外,再额外增添一些,以为‘军费’。”

他说到此处,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意味深长。

“只是可惜...那本该多出来的岁币,后来,因为陛下您在捺钵之时,因为那宋人秦王沈瑜的救命之举,便给免了。”

殿内,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目光,都下意识地,集中在了耶律洪基的身上。

耶律洪基的脸色,也变得有些古怪。

他当然记得。

那沈瑜,在重元之乱之中,以身为饵,救了自己一命。

他耶律洪基恩怨分明,免掉那笔本就是敲诈来的岁币,他并不后悔。

可现在,又是这个沈瑜,率领着一支闻所未闻的军队,用一种闻所未闻的方式,在西夏的土地上,肆

意驰骋,甚至狂妄到要为一个国家“去国号”。

这个沈瑜,究竟是宋廷的偶然,还是...一个新的开始?

耶律洪基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在思考。

萧赫得的请战,看似鲁莽,却也说到了点子上。

宋人的火炮,他确实很想亲眼见识一下。

若真有那般威力,坐视宋人坐大,绝非明智之举。

而耶律乙辛的提议,则更符合契丹人一贯的实用主义。

让宋夏相争,自己坐收渔利,永远是代价最小,收益最大的选择。

许久之后,他终于缓缓开口,打破了沉默。

他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最终,定格在那名瑟瑟发抖的西夏使者身上。

“你回去,告诉你家皇帝。他的哭声,朕,听到了。我大辽,绝不会坐视兄弟之邦,受此亡国之辱。”

西夏使者闻言,如蒙大赦,立刻叩首谢恩。

然而,耶律洪基的话,还未说完。

他转头,看向耶律乙辛:“乙辛,你即刻备好国书,再辛苦一趟,去一趟宋人的军中。替朕,问一问沈瑜。问他,我大辽的这份‘中立’,他打算,出个什么价钱。”

耶律乙辛躬身领命。

最后,耶律洪基的目光,落在了跃跃欲试的萧赫得身上。

“萧大王。”

“臣在!”

“你即刻点起五万皮室军,南下。至我大辽南京道,析津府(今北京)。安营扎寨,日夜操练。”

萧赫得大喜过望。

耶律洪基看着他,补充了最后一句话。

“记住,是操练。”

“在接到朕的命令之前,一兵一卒,不得擅自南下,踏入宋境一步。”

“朕,只是想让南朝的兄弟,能更清楚地听到我们的声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