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摊丁入亩(第2页)

隐田,诡寄,飞洒。

隐田前文己有解释,诡寄则是到了熙宁变法之中,王安石变法推行免役钱制度后才催生的。

众所周知,古人政府是不会建设公共资源的,所以百姓是要服徭役的。

免役钱制度,顾名思义,就是用交钱的方式代替自己服徭役。

但是这样一来,自然就有了操作空间。

那我有五十亩地,我需要交钱,不如我把地产登记到有权有势的亲人名下不就好了。

因为大部分官员都是有免役特权的。

何谓飞洒?则是地主首接跟官府商量,把田赋分开登记到穷人的头上去。

“怀瑾!你倒是说话!”王安石见沈瑜半晌没动静,忍不住敲了敲桌子,“这五物九等用在当下,根本行不通!”

王安石说的没错,阻力巨大。

明时张居正也搞过一条鞭法,清丈田亩是核心。

就是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样简化税制,方便征收税款。

同时还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结果呢?

地方豪强勾结胥吏,百般阻挠,鱼鳞图册造假严重,最终功亏一篑!

还有明朝的黄册制度,初期尚可,后期也沦为废纸,赋役不均更甚。

现在自己连个鱼鳞图册都没有...

北宋的征税制度是沿用的唐朝的两税法,稍微改了一些。

两税法,也就是一年缴税两次,分为夏税和冬税,一个缴纳粮食,一个缴纳钱绢这些。

其中的改动则是,唐朝是按照户口财产收税的,但是北宋是按照名下土地收税的。

说明白点就是,以前每户每年缴税十吊钱,不管你有多少地。

北宋时则是每亩地收你几斗,不管你有多少人。

官僚为了剥削百姓在两税法上也想了点儿法子。

一个叫支移。

试想,你作为一个农民,在秦凤路下凤翔府中扶风县种地。

诶,到了缴税的时候了,你扛着粮食就过去官府了。

结果县令告诉你,哎,我们今年仓库在西宁州以作军需。

凤翔府在秦凤路最东,西宁州在西北,接壤吐蕃和西夏。

那你咋办?总不能带着粮食过去吧。

这时候县令就会贴心告诉你,哎你给点钱,我找人给你带过去。

另一个叫做折变。

你带着几匹布缴税去了,县令说今年布价格跌了,你得补上点钱。

除此之外,宋人还有一个税要交,也就是身丁税。

男子二十岁为丁,六十岁为老。

只要在这之间都要交身丁税。

这也就是宋的农税,至于其他的杂变,商税。尤其是关于力役,关乎到冗兵,则不是沈瑜现在考虑的。

总结下来,两税法看着是按地亩收,可实际操作,早被地方那帮胥吏和豪强玩坏了,田亩等级不清,隐田横行。

更别提身丁税,家里添丁进口本是喜事,对穷户来说却是成了催命符。

税吏一来,要么卖儿鬻女,要么举家逃亡。

土地兼并能不厉害?流民能不多?根子就在这税制上,烂透了!

“得想个法子...想个法子...”沈瑜喃喃自语。

“把这人头税...这丁税...给它废了!或者...揉进地里去...”

等等!!

这不就是摊丁入亩?

“介甫!你说要是咱把这身丁税,还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杂徭折的钱,统统给它算进田亩税里!不按人头摊了,就按你手里有多少地来收!”

“地多的多交,地少的少交,没地的...不交!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