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臣沈瑜,愿往。(第2页)
可惜赵光义驾车水平一流,耶律休哥根本望尘莫及。
有多一流呢,从高粱河到涿州,将近两百公里,赵光义只用了一晚上就跑到了,辽国的骑兵都追不上。
后面到了真宗赵恒,澶渊之战中,辽军主帅萧挞凛都被床子弩射死了,他才在寇准的极力劝说之下才敢御驾亲征。
这些至今都不过五十多年,前两任皇帝尚且如此,现在就要求仁宗对辽展开强硬态度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垂拱殿内一时静极,沈瑜心知,自己给老丈人分忧的时候又来了。
之前是使者那么一提,态度也一般,拒绝也无所谓。
但是这次是耶律洪基发了国书,再拒绝确实不好看了。
大家其实心里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让沈瑜去出使一圈算了,双方面子,里子都好看。
现在朝臣们极力反对,那是因为他们不敢做第一个答应的人,要不史书上可得遗臭万年。
仁宗内心怎么想?自然也想答应啊,前两任皇帝对辽的军事失利,本就让他没有信心,何况他自己也知道现在连西夏也打不过啊。
如果真惹怒了耶律洪基,不排除两面受敌的可能。
派沈瑜去?把沈瑜当什么了?战利品?贡品?借此向整个大宋,向仁宗示威。
看,你们引以为傲的状元驸马,我一句话就能召之即来!
不去?边境生乱的责任,这口天大的黑锅,就得由朝廷,甚至...由仁宗来背。
辽使萧扈立于殿中,微微躬身,却偷偷打量着大宋君臣的窘迫。
他在等待,等待大宋君臣在屈辱与风险之间做出抉择,等待欣赏大宋这位光芒万丈的新星,是如何被自家皇帝亲手推入这泥潭的。
终于,龙椅之上,传来仁宗的声音。
“辽主...执意如此?”
他的目光,越过辽使,再次落在了沈瑜身上。
那眼神
极其复杂,有帝王的无奈,有长辈的愧疚。
他需要一个台阶,一个能稍微保全颜面,又能化解眼前危局的台阶。
沈瑜读懂了那眼神。
要么,此刻图那一时半会的国威,可能重启北疆战端,宋必败。
要么,让沈瑜去,换来不知多久的和平。
不过沈瑜倒是毫不怀疑,自己如果不站出来,耶律洪基有九成的可能真的派兵犯境。
耶律洪基庙号道宗,乍看之下是夸他崇尚儒道所给的评价,实际上是讲他偏离正道。
辽国由盛转衰正是从耶律洪基开始,同时这位君主也比较昏庸。
耶律乙辛说皇后萧观音和伶人赵惟一私通,耶律洪基就让萧观音自杀,耶律乙辛又说太子耶律浚谋图篡位,耶律洪基就把太子囚禁了起来。
敢赌这样一个人会不敢轻启战端吗?
沈瑜动了。
他没有看那趾高气扬的辽使,也没有去看龙椅上陷入两难的仁宗。
他只是向前一步,稳稳地站定在御阶之下,对着仁宗的方向,深深一揖。
动作沉稳,不疾不徐。
然后,他抬起头。
“官家,臣沈瑜,愿往。”
七个字。
轻飘飘,却又重逾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