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笑棠 作品

第125章 四天王有五个是常识(第2页)

“纸上谈兵,人走政息。新政之策,尽书于公文告示,却未能落于州县乡野。减税之惠未及民,兴农之策不见效,而裁撤冗官,却成了最快,最显成效之事,甚至...成了倾轧异己,排除异见的利器。”

“最终,新政成了纸上新政,执行者成了牺牲品,而百姓,依旧茫然问在哪儿? 此喻....何其痛切!何其警醒!”

吕公著本就对庆历新政看法颇多,毕竟他的父亲吕夷简就跟范仲淹并不对付。

韩维面色凝重,接口道:“更可悲者,是这纸上新政的循环!一任官员在纸上被裁,下一任又在纸上粉墨登场,继续书写新的纸上文章...新政之败,非败于其策不优,乃败于其行不实!败于上下敷衍,败于利益倾轧,败于未能真正通民心,达下情!”

沈瑜的故事刺破了王安石心中对庆历新政失败的一些认知。

他仿佛看到了当年范仲淹等人的满腔热血,是如何在层层官僚的推诿,扭曲,阳奉阴违中,在纸上耗尽。

最终只留下裁

官这最容易执行也最容易招怨的一步,成了压垮新政的最后一根稻草。

“纸上...纸上...”

“好!好一个纸上新政!怀瑾此喻,如当头棒喝!庆历之失,失在空悬理想于庙堂之高,未能深植根基于州县之野,失在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反被纸上功夫所误,更失在...未能真正凝聚人心,反被宵小以裁官之名,行党同伐异之实!”

“欲行新法,必先正其心,固其本,通其情,务其实!绝不能再重蹈纸上谈兵之覆辙!此训,王介甫铭记于心!”

看来这剂猛药效果不错。

沈瑜希望老王同志将来真能记住纸上谈兵的教训,搞改革别太理想化和急于求成....

毕竟他想实行的青苗法,募役法都是急于求成的例子,只会给百姓带来更大的负担。

吕公著听见王安石说变法就连忙笑着打圆场,并抛出了真正的橄榄枝。

“怀瑾洞察世事,见解深刻,每每发人深省。我等与君实,常在书信中探讨时弊,常感力有不逮,思路困顿。今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知怀瑾大婚之后,若有闲暇,可否参与我等下一次小聚?虽无琼林美酒,但有清茶一盏,足可畅论天下。”

韩维也立刻附和:“正是!介甫,晦叔,君实与我,常聚于一处,或史馆,或崇文院,或私宅陋室,所论无非国事民生。怀瑾若肯亲来,必能令我茅塞顿开!君实虽远在河东随庞相公历练,但书信往来不断,他若知怀瑾肯来,定将欣喜。”

此时的司马光还跟着庞籍呢,从当时沈瑜去舒州见过最后一面后,庞籍去年改任伟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司马光自然也就跟着去了河东。

王安石也看向沈瑜:“怀瑾,公著,持国所言,亦是王某所想。志同道合者难得,怀瑾之才识,更令王某心折。盼能与君常聚,砥砺切磋,共谋社稷之策!”

他扬了扬手中的请柬,“这喜酒喝了,后续的清谈,怀瑾可不能推辞!”

沈瑜看着眼前三位未来的大佬发出的邀请,心中微动。

加入这个顶级圈子,无疑是影响未来走向的绝佳机会。

他爽朗一笑,拱手道:“三位兄长抬爱,瑜愧不敢当。能与三位清谈论道,实乃瑜之幸事!待大婚礼成,琐事稍定,瑜定当登门叨扰,聆听教诲!”

“好!一言为定!” 王安石三人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嘉佑西友的研讨班....这可比参加什么诗会文会有意思多了。

那这嘉佑西友岂不是跟西大天王一样,实际有五个人咯。

(多说一句吧,这个西天大王有五个其实是李靖的原型和北方多闻天王是同一个都是毗沙门天,他是一手拿伞一手托塔,无非是李靖托塔,多闻拿伞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