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笑棠 作品

第94章 欧阳公,压力太大了?(第2页)

至于题目里多一个字?那是考官的问题,不是考生的问题,照写无误。

沈瑜定了定神,将诗稿小心誊抄到正卷上,确保格式无误,字迹工整。

然后,他铺开新的稿纸,开始构思那篇关于变革的赋。

他脑海中瞬间闪过许多画面,大理高氏与段氏的权力更迭,侬智高之乱的根源与平息,汴京城里奢靡与贫瘠的对比,欧阳修力倡古文运动的阻力....

变革无处不在,如何通其变?如何使民不倦?这不仅是治国之道,亦是处世之理。

沈瑜提笔,在稿纸顶端写下。

通其变而使民不倦赋(既然题目如此,只能照抄。)

然后,开篇破题:

以圣人通变,其要在乎便民破题,接着铺陈古圣先王皆是因时通变,便利民生,故百姓追随不倦。

再论后世若拘泥古法,不察民情,强行变革,则民怨沸腾,变革必败。

最后点明通变之精髓,在于顺乎天而应乎人,以使民由之而不觉倦,安之而不知变收束。

赋文洋洋洒洒,引经据典但紧扣便民核心,文辞畅达,将务实精神和欧阳修教导的文以载道发挥得淋漓尽致。

写罢,自己都觉满意。

放下笔,沈瑜揉了揉发酸的手腕。

号舍外天色己从灰白转为昏黄。

他听着周围号舍里传来的书写声,心思却飘向了主考官所在的公堂。

此刻,公堂内。

气氛恐

怕比号舍里更加凝重。

当考题下发后不久,一位负责校勘经义的副考官就拿着题纸,脸色煞白地找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和同知贡举的梅尧臣,王珪,梅挚等人。

“欧...欧阳公!王学士!梅学士!”副考官的声音抑制不住的颤抖,指着诗题标注。

“这....这《丰年有》,标注出自《大雅·丰年》,可...可《大雅》之中,并无《丰年》之篇啊!《丰年》篇分明在《周颂》之中!”

欧阳修的脸色瞬间变了,他一把抓过题纸,当看到《大雅·丰年》几个字时,这位以严谨著称的考官,脑中嗡的一声,脸色瞬间涨红,随即又变得苍白。

一生严谨治学,竟在如此重大的场合,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记混了!竟然记混了!

还未等他从这记重击中缓过神,那副考官又指着赋题引文,“还有...这赋题引文通其变而使民不倦....《周易·系辞下》原文乃是通其变,使民不倦...中间....多了一个而字!”

王珪、梅挚等人也急忙围上来看,待确认无误,脸色也都极其难看。

多一个而字,意思虽未大改,但作为科举命题,一字之差,便是不谨,便是授人以柄!

欧阳修颓然坐回椅中,脸上交织着懊悔,羞愧。

他一生致力于涤荡文坛浮华积弊,倡导文风朴实严谨,如今自己却在最该严谨的地方,犯下如此疏漏。

“欧...欧阳公...”王珪开口,想安慰却不知从何说起。

欧阳修摆摆手:“不必多言。是老夫疏忽,连累诸位了。”

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强自镇定下来,“事己至此,考题己发,无法更改。考生答卷要紧。至于后果...”

“该来的,总会来的。一切责任,老夫一力承担。眼下,务必将省试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