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一片宁和(第2页)

“他要读书,要科举,要入仕,那都是十年二十年后的事情了。”

“短期之内,对我们的‘大事’,构不成任何威胁。收手,蛰伏,静观其变。”

“是。”

众人齐声应道。

……

经历了大起大落,死里逃生的白清源,整个人的心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变得比以往更加豁达,更加通透。

站在讲台上,他不再仅仅是传授书本上的死知识,言谈举止间,多了一丝勘破世情的睿智与洒脱,俨然有了几分龙场悟道的气概。

而范钰、魏明等一众学子,在经历了这次风波后,也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一个个都卯足了劲,潜心苦读。

对于范钰来说,安定的环境是他最需要的。

作为曾经的汉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经史子集对他而言并非难事,甚至可以说烂熟于心。

但他也比任何人都清楚,科举之路,绝不是靠着背几首唐诗宋词,懂几个典故就能走通的。

那真正的难关,是八股文。

一种将人的思想死死禁锢在固定格式里的文体。

他必须攻克它。

幸运的是,不知道是不是两世为人的缘故,他发现自己的记忆力比前世好了不止一星半点,几乎达到了过目不忘的程度。

这让他在背诵经义、揣摩范文时,事半功倍。

而白清源更是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他不仅逐字逐句地为范钰讲解八股文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每一个环节的精髓要义,更是将自己为官多年的经验,对民生时政的见解,都融入到了教学之中。

“钰儿,你记着,”白清源拿着一篇时文策论,对范钰谆谆教诲,“八股文,形为重,但意为核。空有华丽辞藻,言之无物,不过是绣花枕头。”

“真正的上乘文章,是要在圣人言的框架之内,言说自己的‘经济’之学。”

“你要将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关于这田亩、税赋、吏治、民生的一切,都化为你文章的血肉。”

“如此,你的文章才会有灵魂,才能在万千考卷中,脱颖而出,被考官,乃至圣上看到!”

范钰开始疯狂地吸收着这个时代的一切。

他听着白清源分析江州的盐税,讨论着漕运的利弊,甚至会为了一个水利工程的方案,与先生争论

得面红耳赤。

他的知识,在以一种恐怖的速度积累、沉淀、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