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点石成金,神医的布局(第2页)

“我我不会的!”姜巧巧攥紧了拳头,用力摇头。

“姐,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学!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我发誓,绝不偷懒!”

她的眼神里,第一次有了光。

姜芷没再多言,转身回屋,开始研究那三个村子的资料。

她要为这三个地方,量身定制出三套截然不同的点金之术。

这才是开春后,真正的大事。

夜里,姜芷家的灯亮了很久。

煤油灯下,她将那三份被选中的文档,在桌上摊开。

旁边还铺开了一张粗糙的南湖省地图。

赵秀娥和赵大山坐在旁边,好奇又紧张地看着。

他们想知道,芷丫头到底是怎么从五个都差不多的“穷根”里,一眼就挑出了这三个。

姜芷指着第一份文档,封面写着“白露坡”。

“赵叔,你看这页。”

她指着土壤检测数据。

“白露坡的土,铁、锰含量,比其他地方高出不少。报告还附了一句,当地妇女十有八九气血两亏,经期不调。”

赵大山挠了挠头:“这有啥关系?”

“关系大了。”

姜芷的指尖在“铁、锰”两个字上点了点。

“这叫‘道地’。铁锰高的土,种出来的当归、川芎,补血活血的功效,能比别处强上至少一成。而当地女人普遍体寒,说明这方水土本身就偏阴寒。”

“所以,在这里种温性、补血的药材,既是顺应地利,也是反哺人身。这叫,顺天应人。”

她说完,又将第二份文档拉过来——“黑水镇”。

“这个地方,更有意思。”姜芷微微一笑。

“报告说这里紧邻沼泽,瘴气弥漫,蚊虫滋生,村民多患风湿、皮癣,被周围人叫‘烂泥坑’。”

“哎哟,那可不是好地方!”赵秀娥一听就皱眉。

“娘,您错了。”姜芷摇头,“对别人是烂泥坑,对我,是聚宝盆。”

她指着地图上那片沼泽局域。

“这所谓的瘴气,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菌群。炮制得当,本身就是一味治疔顽固癣症的奇药,这叫以毒攻毒。”

“沼泽里天然生长的泽泻、菖蒲,都是利水渗湿的好东西。我们只需在外围大规模种植喜水的薏苡仁,就能把这片‘烂泥坑’,变成一个源源不断产出祛湿良药的宝地。”

赵大山听得一愣一愣的,感觉自己不是在听种地,而是在听天书。

最后,姜芷拿起了第三份文档——“黄土梁”。

“这里,十年九旱,黄土高坡,穷得只剩下土。”

“那还能种出东西?”赵大山觉得匪夷所思。

“能。”

“越是这样的绝地,越能长出顶尖的好东西。”

姜芷重重地点在“黄土”二字上。

“这里的土层极厚,呈硷性。最适合种甘草、黄芪这种根系能扎到地下几十米深的药材。”

“它们就是在这种绝境里,拼命往下扎根,把土地最深处的精华,一点点吸进自己的根里。所以年份越久,药效越霸道。”

她看着已经听傻了的赵大山,认真道:

“所以我给黄土梁的方案,不求一年两年见效。我要他们把眼光放长远,三年,五年,甚至十年。”

“地里种下的甘草,就是他们给子孙后代存下的金山。这叫,藏富于地。”

“当然,也不能让他们饿肚子。”

姜芷翻到报告附页的植物图片,指着一种带刺的灌木。

“这叫沙棘,漫山遍野都是。果子能榨油入药,价值很高。等甘草长成的这几年,就靠它,足够让村民们吃饱穿暖。”

一番话说完,赵大山和赵秀娥已经彻底失语。

他们终于明白,姜芷选这三个地方,哪里是随手乱指。

每一个选择背后,都藏着她对天时、地利、人和的通盘考量和神鬼莫测的布局。

她哪里是在教人种地。

她分明是在用她的医道,为这一方水土问诊、开方,梳理山河,调理人伦!

赵大山端起茶缸,手都在抖,心里只剩下一个念头。

南湖省,这回是真的要出一条真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