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一号的第一站
一九六五年九月十一日。
保定城。
此时的天刚蒙蒙亮,破晓的天光并不特别明朗。
这个城市,才刚从睡梦中苏醒。
保定火车站站台。
整个站台,都笼罩在一片薄雾和火车排出的煤烟混合的气息中。
哐当哐当哐当……
伴随着这种独特,又给人一些亲切感的声响,一辆绿皮火车,头顶冒着粗壮烟圈,从高速逐渐降低,随后进站。
几分钟后,降至最低速度的火车,缓缓停靠在站台。
没多久,火车的各个车厢的车门几乎都是同时打开。
乘坐火车而来的旅客们,提着大包小裹,摩肩擦踵地涌出车厢。
人潮密集,出了站台后又快速分散。
人们奔向各自的目的地。
在略显拥挤的人流中。
一位鹤发童颜,面容清癯的老者,身着褪色成素白,袖口已经磨毛的旧式长衫,显得格外从容。
正是方志明。
他背后正背着一个同样陈旧的蓝布包袱,右手上,则是拄着一根油光发亮的枣木杖。
在旁人视角下,目测外表至少七十岁往上的方志明,老态龙钟,却步履稳健。
虽然人流大部分都下意识地因为他的年龄而主动避让。
但有些因为人流太多,人挤人,没注意到的,没有主动避让,朝他拥挤而来的旅客,却也不能靠近他。
最终,那些人哪怕再怎么贴近,也始终和他隔着一拳的距离。
方志明没有像普通旅客那样急着出站,他好像漫无目的似的,在站点处,来回逛了逛。
随后,方志明迈着温吞的步伐,走向站台角落里,一个卖大碗茶的小摊。
小摊儿只有一个人在经营。
摊主是个四十来岁的汉子,面容普通,肤色因为常晒太阳,以及长久的劳累,而显得黄黑。
也是这个时代的普罗大众的基本特征,属于丢在人堆都不会让人多看一眼的那种。
这时,这位朴实的汉子,脸上带着显得有几分热切的微笑。
他用壶口还冒着热气的大铁壶,给一个客人的搪瓷缸子里倒水。
那位客人是一个年轻人,穿着打扮有些讲究,但也都是些旧衣裳,只是非常干净整洁。
这个年轻人,也是方志明来到之前,这茶摊的唯一一个客人。
“同志你好,我要一碗茶。”方志明来到摊主的身边,客气地说着。
他这腔调让摊主愣了下。
因为,摊主听出来了,这个气质独特的老者,话语中,带着些许的京腔口音。
如果不是他见多识广天南地北的口音都听过,不细听的话,真分辨不出来。
这人,貌似是四九城那边来的?
“好嘞!您老坐!”摊主麻利地倒上一碗热腾腾的茉莉花茶,递过来,“一碗茶两分。”
方志明笑了笑,取下布包。
然后,翻翻找找的,他从布包里摸出两枚一分硬币,给摊主递过去。
然后在摊主的热切笑容中,方志明于小马扎上落座。
他不疾不徐地,小口啜饮着热茶。
他的目光四下打量,看着颇为随意。
熙熙攘攘来往的人群,还有四周堆积的货物,以及火车站点那墙上褪色的标语,都映入眼中。
那双耳朵,则是看似不经意,实际仔细分析捕捉着周围零碎的交谈。
最吸引他的是几个刚下火车,在附近驻足的工人间的交谈声。
“唉,咱们红星棉纺厂,但是时运不济,技术不到家,又卡壳了!最近那批准备出口的细布,疵点率老下不来……”
“可不是嘛!厂里技术科那几个技术员,不管老的小的,头发都快挠秃了,但没辙就是没辙!”
“听说啊,厂长准备去请省里的专家来看看来着,我估摸着,厂长快挨不住了,保不齐就是昨天或者今天的事情……”
“唉,厂长真请专家的话,那咱们这月奖金估计是又泡汤了……”
方志明端着茶碗的手微微一顿,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红星棉纺厂,是保定乃至河北的纺织业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既然他们厂子现在遇到了难题,自己倒也可以试试。
如果能成的话,就当是自己的首秀了,也是在此落下的几步闲棋。
喝完茶,方志明起身。
他右手依旧拄着枣木杖,脚步似缓实快,看着仍旧从容,不疾不徐地走出车站。
他没有乘坐任何交通工具,而是迈开双腿,朝着市区方向走去。
他的步伐看似不快。
但实际上的速度却远超常人。
而旁人看来,却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对,丝毫不以为奇。
这一结果,自然是他暗中用神念加以引导暗示的结果。
不过是些许神念使用的小窍门。
不值一提。
不过倒也确实实用。
方志明的枣木杖落在青石板路上,随着步伐走动,厚实的杖底,和地面碰撞,发出笃笃的轻响。
他正在以自己的方式,丈量着这片宽厚而古老的大地。
……
方志明虽然决定落下闲棋。
但他没有直接去棉纺厂。
而是先来到了保定市的市图书馆。
他不疾不徐地赶路,到达目的地后,时间过去差不多是十分钟左右。
这是一座略显陈旧的二层小楼,门口挂着为人民服务的标语。
方志明走进去一看,阅览室里人并不多,大多是戴着眼镜的学者或青年学生。
这里的图书管理员,是个戴着厚厚眼镜的中年人,方脸阔鼻,面容宽厚。
他看到方志明这身打扮和气度,连忙起身:“老先生,欢迎,请问您找什么书?”
方志明微微颔首,声音温和:“劳烦同志,我想查阅一些关于民国时期,纺织工艺改良的资料。”
“以及国外的,近十年纺织机械技术发展的文献资料,最好是内部编译的参考消息,或者技术通报。”
听到他提出的这些要求,柜台后的中年管理员有些惊讶。
这类堪称专业的资料,通常只有大型纺织厂单位的技术人员。
或研究机构的研究员之类的人,才会申请调阅。
很少有人光顾这些书籍资料。
眼下,这位分明是第一次才来图书馆的老者,却是开口直指这些资料,显然是有备而来。
他打量了一下方志明朴素的衣着,而后有些迟疑道:“老先生,这些资料,特别是涉及国外技术的部分,需要单位介绍信,还得经过市文化局审批备案才能查阅。”
方志明闻言笑了笑,他从布包里取出一张折叠整齐的,还盖着京华大学历史系红章的介绍信,旁边还附了一份文化局的审批条。
这封信自然是假的。
包括那份批条。
和他这身体,乃至衣物、背包和拐杖一样,都是由本体神念凝聚而出。
但也可以说是真的。
因为其中的细节相当完美。
并且,就在他行动之前。
就有在四九城行动的神念分身,往档案局和其他对应单位的档案室中,增添了六个不同身份的档案。
事后有专人去查,也不会查到任何问题。
管理员接过仔细看了看,又对照着名录核对了公章样式,态度立刻恭敬起来,语气放缓了几分。
“原来您是京华大学的方教授!失敬失敬!请您稍等,我这就去给您找您要的资料!”
作为图书管理员,这位面容普通的中年男子,显然是极为出色的。
哪怕方教授要的资料,很少有人查看,这位管理员也是清楚地记着它们的存放位置。
很快,中年管理员抱着一摞泛黄的旧期刊,还有油印的参考资料和几本内部编译的技术小册子。
他迈着小碎步来到方志明面前。
方志明接过这些资料,温和地笑了笑,道了声谢,便带着这些资料,坐在靠窗的桌前,安静地翻阅起来。
他的速度极快,几乎是五秒钟翻一页,不管那页的文字多少,都保持着这个频率。
方志明枯瘦的手指在书页上轻轻划过,仿佛不是在阅读,而是在扫描。
整个过程可谓是相当专心致志,达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程度。
在柜台的管理员远远看着他,心中暗叹,“到底是四九城好大学的历史系老教授,这专注力,这阅读速度,真厉害!”
不到两个小时,方志明便合上了最后一本书。
他闭目片刻,脑海中已将之前在棉纺厂工人口中听到的消息进行回顾。
同时,关于细纱张力控制、浆料配方优化、布面疵点成因分析等关键信息,也在脑海中梳理完毕。
方志明还根据资料记载的,当前国内的设备条件,推演出了几种可行的改良方案。
当然,翻看纺织相关的资料,只是表面上的做派。
实际上,方志明已经将整个图书馆的所有书籍资料了然于胸。
他起身,将资料归还,对管理员再次道谢,并随意地提了一句:
“不久前,我听到有人说了下,红星棉纺厂,最近生产的那批布料有不少瑕疵,所以来查查资料。”
“我个人推测,瑕疵的相关症结,可能在经纱张力和浆料配比上。”
“所以,就来参考一下民国时期‘裕大纱厂’的工艺改良记录,或许能有启发,果然让我给找到办法了,感谢同志。”
说完,方志明微微点头致谢,便拄着枣木杖离开了。
管理员愣在原地。
裕大纱厂?
那可是好几十年前的老黄历了!
还有,这位方教授怎么知道红星厂的事?
他有啥内部消息么?
而且……还说得这么笃定?
管理员挠挠头,虽然觉得有些玄乎,但还是下意识地将四九城来的历史系方志明教授,以及裕大纱厂、红星棉纺厂几个字记在了小本子上。
……
方志明步行来到红星棉纺厂门口时,已经是工厂的生产时间。
巨大的厂房里,不间断地传出震耳欲聋的机器轰鸣声。
他向门卫出示了介绍信和文化局的审批条,说明是来做近代工业史调研。
门卫仔细核对了证件,又让他在登记簿上签字,才小跑着进厂去联系厂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