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假少爷回家,真少爷关局子!(第2页)
王大爷叼着旱烟袋,眯着眼打量孟少宁:“城里来的?看着面生啊。”
“我娘是北山屯的。”孟少宁笑着解释,“这次回来长住。”
牛车晃晃悠悠地出发了,车轮碾过泥坑,溅起浑浊的水花。
孟少宁望着路旁渐渐稀疏的房屋,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
当转过最后一个山坳,那片熟悉的村落终于出现在眼前。
北山屯比记忆中更加破败。
土坯房歪歪斜斜地挤在一起,几个衣衫褴褛的孩子在村口的泥塘边捉泥鳅。
孟少宁跳下车,拍了拍身上的尘土。
“孟大哥,俺家就在村东头第三户。”李大牛搓着手,黝黑的脸上满是感激:“等安顿好了,俺一定来还钱!”
“不急。”孟少宁笑着摆摆手:“你先回家看娘吧。”
目送李大牛离开,孟少宁深吸一口气,拎着行李往记忆中的方向走去。
远远地,他就看见那座熟悉的破旧院落前站着几个人。
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听见一个怯生生的声音喊道:“哥!”
孟少宁浑身一震,转头看见一个瘦小的身影从人群中钻出来。
小妹孟春桃穿着明显短了一截的裤子,赤着脚跑过来。
却在离他三步远的地方猛地刹住脚步,怯生生地不敢上前。
上辈子,他就是在这个时刻,嫌弃地推开了想帮他拿行李的小妹...
“小桃!”孟少宁红着眼眶蹲下身,一把将小妹搂进怀里:“哥回来了。”
小妹瘦弱的身子在他怀里僵硬了一瞬,随即“哇”地哭出声来。
孟少宁抬头,看见父母局促地站在院门口。
母亲刘秋菊的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父亲孟华安想上前又不敢的样子。
“爸,妈。”孟少宁抱着小妹走过去,主动握住父母粗糙的手:“我回来了。”
母亲的手在发抖,父亲的眼圈瞬间红了。
围观的村民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老孟家儿子长得真好看啊!”
“瞧瞧这身板,到底是城里长大的。”
“听说在县城还帮了李大牛呢,是个仁义孩子。”
一个穿着褪色中山装的中年男人走上前:“我是生产队队长赵有田。孟少宁是吧?你娘都跟我说了。”
他从兜里掏出几张纸,笑的和蔼可亲。
“手续我都带来了,明天来大队部按个手印就行。”
“以后你就是咱北山屯的社员,跟其他知青一样挣工分。”
“谢谢赵队长。”孟少宁接过文件,转头对父母说:“爸,妈,咱们进屋说。”
母亲这才如梦初醒,连忙引路:“对对,进屋!娘给你煮了鸡蛋...”
话音未落,她突然紧张地看着孟少宁的脸色,生怕城里回来的儿子嫌弃家里的粗茶淡饭。
孟少宁鼻子一酸,挽住母亲的胳膊:“娘,吃啥不要紧,咱们一家人团聚就好。”
刘秋菊眼眶顿时红了,孟华安的手都跟着抖了抖。
一家人进了屋,破旧的木门关上那一刻,孟少宁听见外面还在议论:
“老孟家要转运喽!”
“这孩子看着就是个有出息的...”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之前秋菊嫂子还担心呢!”
进屋后,孟少宁把行李放在那张摇摇晃晃的木桌上。昏暗的油灯下,他看清了屋里熟悉又陌生的一切。
墙角堆着修补过的农具,土墙上糊着发黄的报纸,屋顶还有几处漏雨的痕迹。
上辈子,他从未正眼瞧过这个家和......家里人。
“哥,喝水。”孟春桃小心翼翼地端来一碗水,小手紧张地攥着碗边。
孟少宁接过碗,故意发出“咕咚咕咚”的喝水声,逗得小妹咯咯直笑。
他放下碗,从行李里掏出一个布包:“小桃,看哥给你带什么了。”
布包打开,崭新的课本、铅笔和橡皮露了出来。
孟春桃的眼睛一下子亮得像星星,小手想摸又不敢摸:“这...这真是给我的?”
“当然。”孟少宁揉了揉妹妹枯黄的头发:“明天哥教你认字。”
父母站在一旁,既欣慰又担忧。
刘秋菊搓着围裙:“少宁啊,这些东西...城里养父母给的吧?咱可不能...”
农村人都老实巴交的。
孟少宁已经在人家家里过了十几年的安生日子了。
吃的是商品粮,欠着人家周家的。
哪儿能再要这些东西?
“娘,这都是我自己挣的,你放心好了,没拿周家一针一线。”孟少宁又拿出一个更大的包袱。
“这是给家里的。”
包袱里是五斤白面、两斤猪油,还有几张布票。
孟华安倒吸一口气:“这...这得多少钱...”
“爹,我长大了。”孟少宁认真地说:“以后这个家,我来扛。”
刘秋菊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孟华安背过身去,肩膀微微发抖。
“小桃该上学了。”孟少宁翻开课本:“都九岁了,不能再耽误,咱得让小桃读书,以后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