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稿酬

林玉琲觉得自己这个暑假过得有些堕落,好像什么都没做,但细究一下,也不是光躺平了。

京市出版社那边,大姐代她出面帮她谈判了几轮,那套数学卷合作签约出版已经确定,磨的是她的稿费。

栾之遥以前也没了解过这方面的知识,为了代表林玉琲跟出版社交接,她特意找了从事相关行业的朋友打探,随后在电话里感叹,说林玉琲没赶上好时候。

文化人写稿还是很挣钱的,尤其是在六零年之前,那会儿实行的是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的制度。

在工人工资三十元左右的年月,著作稿的稿酬,每千字能达到4—15块钱,翻译稿每千字也有3—10元,这还没算印数稿酬,随着印刷数量增加,稿酬也会继续增加。

那些大作家,年收入甚至能达到惊人的十几二十多万,那可是五十年代,万元户的名号都还没提出来。

但现在不行了,六零年,也就是两年前,中央废除了版税制,改为一次性稿酬。

与此同时,稿酬标准也大幅度降低,著作稿从每千字4—15元降为每千字2—8元,直接砍了一半,翻译稿也差不多对半砍。

林玉琲出的数学卷,一般来说,数学卷里的公式符号占位置但不算字数,但现在不能这么算。

本来稿酬就大砍了,她一套卷子加上好几页的答案解析,也就几千字,按照著作稿稿酬平均价格千字四元计算,大概也就十几二十块钱。

九套卷子加起来,稿费大约两百块钱左右。

这可是要印刷之后全国发售的,还比不上机械厂附中一个学校给她分的奖学金。

但也不能全看钱多钱少,出版社走的是最正规的出版印刷发售的路子,不用迂回着让学校找什么名头,这钱她拿得光明正大,主席每年都还能拿稿费呢。

其实两百块也不少了,抵得上普通工人大半年的工资。

但一对比改革前,少的就太多了。

栾之遥不甘心,跟出版社的人磨了许久,经历数次谈判,甚至带着出版社的主编,拿着卷子去京市几个学校找老师做采访调查。

最后终于让他们答应,把千字价格定为六元每千字。

这对于林玉琲一个毫无名气的新人来说,已经是个高价了。

而且栾之遥坚持,数字、公式符号都得算字数,这是数学卷,凭什么文字算字数,数字不算呢?如果硬要不算,就把不算字数的符号删了。

主编:“……”

八月初,栾之遥打电话回来,长途话费很贵,她语速极快地把最后的谈判情况告知栾和平。

基本上已经谈定了,千字六元。

林玉琲那些数学卷,一套算上所有数字字符,字数在四千到八千不等,主要是参考答案字数多,很多题她都给了多种解法。

这么算下来,九套卷子大概能拿到三百多元的稿酬。

也算不错了,工人一年的工资呢,卷子她已经出完了,也不用费什么力气,现在相当于再多挣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