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章 村作坊

这东西开在在土石夯筑的乡道上,哐哧哐哧的,又吵、又颠簸、又灰。

在拖拉机上对着人耳朵说话都得大声吆喝,不然根本听不清。

颠簸了二十多分钟,终于到了清河村。

赵雯雯的辫子都快被颠散了,头发凌乱,还吃了满嘴的土灰。

在拖拉机上,她也知道了另外的两个客户果然都是温商,一个要进货去京城,一个要进货去川蜀。

几人在村公所下了拖拉机,村公所是一溜的土基平房,门口还有一块很大的夯土扬,夯土扬上堆了大堆大堆的甘蔗。

这果真是村子里,一点都不带掺假的。

不过这个年代,各地的城区面积本来就小,还是农村占多数。

黄书记让人给他们倒了茶,看他们喝了水,又让刚才那拖拉机司机,把样品拿出来给客户看。

就见那司机又叫了两个村民来,一共抬出来了十几蛇皮袋袜子样品。

虽然他们的样子很是不专业,但赵雯雯和另外的两个客商也都仔细看了,这些袜子质量确实是好,织的细腻,还又软又厚。

黄书记骄傲的介绍,说这是双线织的,用的是现在市面上相对较好的棉线和纱线。

那个司机小哥还非常骄傲的说:“书记,这是我家织的,看看,我们家的质量好吧?”

赵雯雯这时候算是明白过来了,这所谓的家家户户都织袜子,就是家庭作坊呀!

赵书记又给他们报了袜子的拿货价,赵雯雯一听就后悔了,她后悔进货进早了。

这里的价格,都比她从林老板那里的便宜,有些便宜三分之一,有些便宜了将近一半。

赵书记给他们解释,这里的的确确就是家庭小作坊。

改革开放前乌县就是极其贫困的农业县,改革开放后的这几年里,才逐渐形成了产业规模。

看着其他村都开始靠小商品发家致富了,他们村也想带领村民致富。

所以他们村的新兴产业就是织袜子,几乎家家户户都织。

但袜子织出来容易,卖出去就难了,因为现在乌县的袜子厂家可是不少。

他们是村是后起的作坊,没有能力和那些先做的竞争。

他们现在才刚起步,连在镇上马路市扬的展示档口都还没有。所以只要一有空,他们就会到镇上去拉客。

因为这里是小规模作坊生产,虽然价格便宜,但赵雯雯和另外的两个客商还是担心袜子的质量会参差不齐。

但黄书记说了,他们的质检非常的严格。只有通过了他们村干部的质检,才能卖给客户。

本来就不能和工厂竞争,若是质量再不好好把控,那干脆就不用做了,继续鸡毛换糖得了。

那两个温州客商都下了订单,但赵雯雯已经进了货,没钱再进,就只能等下一次了。

但黄村长对她也非常热情,留了村公所的电话给她,让她下一次一定要来清河村进货,价格绝对比镇上市扬里的便宜。

黄书记还留他们在村里吃了晚饭,然后又让拖拉机把他们送回了镇上,还叮嘱司机小黄,一定要把他们送回到住处。

就这样,赵雯雯又坐着拖拉机回了招待所。

回到招待所后,她又是洗头,又是洗澡,衣服只能拿出去抖一抖灰,因为她就没带换洗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