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鼎当当 作品

第143章 官人你带回来的都是钱吗

沈砚回来,马市价格骤降,官府也在卖马。

官府还是从业先手里骗到不少马,他们的诈骗还是成功了,业先虽然翻脸,但马匹到手。

到手之后,你以为朝廷是赚了吗?

也没有,因为朝廷算账,从纸面上照朝贡赏赐,翻倍回馈使团了丝绸和瓷器,账面价值远超于把人家马匹折算的银两。

那你压低完马价,再按照上等马每匹赐彩缎 4 表里、绢 8 匹,中等马赐彩缎 2 表里、折钞绢 2 匹,下等马赐纻丝 1 匹、绢 8 匹去给赏赐,你是不是再一算账亏好多钱?

加上负担业先使团的来回开支,加上内中各个环节有人中饱私囊,业先因为朝贡和互市已经裤衩都输掉了,大晟竟然也觉得亏了个大窟窿。

大家觉得亏了个大窟窿咋办?

直接把朝贡和官市交易的马匹交给边军?

不不。

朝廷要留在手里,卖马补亏空。

为什么明明占了便宜,业先下血本贸易,得了一些无用之物,大晟也能觉得亏本呢,他们为什么不拿这些战马直接补充边军,以至于边军都恨不得抢蒙古人,还要再课税呢?

这就是程序问题。

太仆寺掌握全国马匹调配权,边军需 “具文申报” 所需马匹数量、类型,经兵部、户部复核后,由中央从 “合格马籍” 中调拨……

或许出发点不差,作为战马,应该由专业的牧夫筛选,区分 “战马”、“役马”、“淘汰马”,并经 1-2 年驯养,适应中原气候、熟悉口令,合格者才会纳入 “可用马籍”。

于是,户部闹着、喊着有亏空,希望折现,太仆寺突然多养了马,觉得养不了,养马费用激增,内廷赏赐时也有内库外拨,皇帝也觉得赔钱,希望能把内廷的钱还给内廷。

结果就是交易完,朝廷一回来就卖马。

沈砚头天还卖了十几匹马,第二天一问马价,马市上等马已经跌到10两银子左右,他就直接懵圈了。

按说支付完兄弟们的费用,还有四、五百匹马,按5两卖,自己也挣的盆满钵满的,但是不舍得呀。

再怎么说,咱是军人世家,咱不知道马匹值多少钱吗?

中原多么缺马咱不知道吗?

现在估计互市得来的马都在围绕着大同和宣府,你只要远远离开这两个地方辐射的区域,怎么可能马就10两以下了呢?

不舍得卖。

不舍得卖,钱就没法倒腾出来,沈砚走带了两百多辆车,虽然车辆绝大多数都是做新车生意,京西、万顺淘汰和一些买新车的车户淘汰下来翻新的,换给了蒙古人,但你大量的陶器等物资,没有账要结吗?

去处理皮毛,皮毛也不值钱了。

沈砚一算,卖它也根本不值多少钱,眼下朝廷也在处理,他也不免感到犹豫。

跟苏茂元商量了一下,苏茂元也不建议他出手,他要沈砚等一等,或者直接带人往南卖。

到南边,马匹起码能翻一倍以上的价格。

灯下,他披着袍子,拨着灯芯,给沈砚说:“东家,我们不但不急于在当地折现,我们还要收官府放出来的马匹,我有一种预感,咱们挣大钱的时候到了。”

窗外唧唧虫鸣,合成一曲安详的催眠曲,然而,猝然间似有一股激流回旋涌动,令人呼吸加重。

沈砚沉声说:“我也知道。但问题是,咱们手里要是没有现银,怕生意上出意外。”

苏茂元说:“没有意外,要说现银?我们接下来应该不缺,马匹便宜,马车一定受欢迎,普通的人家需求一大,我觉得我们可以趁机给马车涨价。”

他双手交叉,比划了个“十”,意思是10两。

沈砚扭过头笑笑,再看向他笑笑。

你说吧,这就是进士之才。

苏茂元说:“这大批卖马,数额巨大,东家要往南卖,一定要亲自去,免得自家兄弟见财起意,而且为了快速出手,穷地方我们就不去了,从烟京出发,到大名府,到山东,再到徐州,而后奔金陵,我想到不了金陵,马匹就已经消化一空,如果没有,我老家在金陵,家乡有朋友,尾货抛给他们,咱们要的是快,兵贵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