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 章 他不躲,我扑他怀里了咋办呀(第2页)
到家门口了。
家门口有辆马车。
苏见雪放慢脚步了,一掖色都已经花了的白狐裘,步履也变有劲儿了,绕着马车走了一圈,还时不时点点头。
糖糕紧跟其后,也想辨认这马车,是不是刚刚那一辆。
苏见雪捋捋袖子,狂笑一声说:“自打来了这烟京,我就没像今儿一样吃那么大的亏,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呀,糖糕你一会儿要是敢拉着我,看我不把你打出糖汁来。”
袖子一扬多高,她连人带丫鬟冲进去。
在堂屋。
沈砚正在让罗娘子陈情,而他自己,为了让苏御史重视,也在心里罗列说服别人的理由。
在他看来,地方官肯定跟黑恶势力勾结了。
不然这么明显的的一个案子,怎么可能把人判了自卫呢?
但这种个人冤案,你要有反复诉讼的过场,要有证据,你才好让御史插手帮你发难。
你不能说,御史通篇就是他冤枉呀,然后理由也给不出来。
而且这种案件,如果不是千古奇冤,御史也不想管,主要是民间的案子真的太多了,你拿这样的事情说事儿,大家都觉得你这士大夫没格局,没情怀,你眼里怎么只有某个人某个案子呢,你的家国情怀呢,你的拔高和升华呢。
沈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确定现在的京城,人就业难,因为就业难,所以地方治理是大问题。
京西那边完全忽视这种问题,你不给人家窑票,先是查黑窑,处罚得人家倾家荡产,然后又玩赎罪银,让人家一年交20两,一会儿取黏土你不给,一会儿从煤炭上卡别人,勾结黑恶势力,纵容黑势力控制资源,从中渔利,还动不动找事儿,不是摊派就是其它手段,你榨不出几个钱来,你还能把局面搞乱。
一旦乱了,可不是京城无砖瓦可用的问题。
全盛时期,上千家工坊,有大有小,就取最小数,按照罗娘子家的这种苍蝇窑去说。
她、她男人、她哥哥,她嫂子,她家其它亲戚,就平均5个佣工吧?
上千家工坊算下来能提供多少人劳作?
起码为当地能提供5000成年人的就业。
这还不算连带就业。
往外运输砖瓦,有没有人就业?
批发商们是不是也跟着就业了?
如果当地工作稳定,就业人口充足,有饭吃,足以保整个京城不乱,起码能保证京西不乱。
如果恰好相反,是不是蕴藏了巨大的危机?
政治清平,杜绝黑恶势力,营商环境好,又是不是能拉动更多人的就业呢,在帮京城减少5000以上的氓流呢?
现在小娘子尹罗氏一家在京西遭遇这样的事情,地方官不向她,不扫黑不除恶,反而偏向黑恶势力,这难道是一个个例吗?
结合之前所言的种种现状,这起码说明当地的地方官昏聩,看不清大局……
你这种官员,你在为帝国首都埋火药罐你知道吗?
咱就假如一拨子流民,成年男子5000,拖家带口好几万,蜂涌进了烟京城,进京城了,是不是冲击之下,这京城这也乱那也乱,马上十几万、几十万人跟着乱?
你皇帝受得了吗?
天子脚下都这样,这是亡国之兆呀。
因为罗娘子在讲她家整个事情的经过,沈砚还没机会插言,他就在心里打腹稿,打算把这番话说给苏御史,好说服苏御史,甚至他想建议苏御史可以去京西走走看看,实地调查一番。
苏御史时不时用余光观察他,表面上客客气气,但内心不免忌惮,虽然遭绑架没告官,觉得事情已经过去,但坐沈砚面前,总能不自觉想起那天他把人控制起来,目光阴毒,手中利刃寒光闪闪……
说实话,他万万想不到,故威宁侯世子还能有胆量,再登门找自己。
所以?
他打量罗娘子,观察沈砚,究竟是沈砚出于义愤呢,还是跟这罗娘子睡一起了呢?
突然一声叫嚣,把三人言行思路全打断,苏见雪冲进来了,跟灰毛狮子狗一样叫喊:“好呀,我到处找你,你来我家了,糖糕,你别拉我,看我不咬死他……”
她向前跑了。
糖糕能不拉她吗?
自家小姐色厉内荏自己能没点数吗?
低着头冲一半,还扭头看一眼,糖糕拉她,越拉她,她越起劲,羞愤大怒,只管低着头直奔沈砚。
糖糕拉不住,人脱手而出。
苏御史就见他的宝贝妹妹从外面冲进来,狐裘都是泥巴珠子,然后她说了一句要拼了,非要扑过去,糖糕拉不住,她已经直扑座位上的沈砚。
苏御史一时惊乱。
他跟沈砚是怎么认识的?
对此人是何感觉?
但他细脚长腿的妹妹打人家去了。
而且快到拉不住。
就见人飞快扑去,然后沈砚拔身让开,苏见雪像一条狐犬扑向椅子,翻到对面去了。
苏见雪自己也吓死了。
糖糕没拉住我,我自己收不住了。
幸好他躲了,他躲了我只是摔一跤,他不躲,我扑他怀里了咋办呀,然后抓他的脸,拽他的头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