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魔鬼”的沉思与“风暴”的抉择
从教练席走向更衣室的那条球员通道,对于尤尔根·克洛普来说,从未像今天这样漫长。^白,马`书.院/ ¢耕~歆·醉*全?
他的脚步显得异常沉重,每一步都仿佛踩在自己那颗正在激烈搏动的心脏上。通道两侧球迷震耳欲聋的喧嚣声仿佛被一层无形的屏障隔绝,他的世界里,只剩下自己粗重的呼吸声和脑海中那场天人交战般的思想斗争。
一个声音,如同魔鬼的低语,在他耳边不断盘旋:
“坚持下去,尤尔根!你的‘流动的枢纽’战术,在上半场整整压制了他们西十西分钟!我们的控球率,我们的射门次数,我们创造出的机会,都遥遥领先!我们只是运气不好!诺伊尔不可能一首扮演上帝的角色!只要继续这么踢下去,胜利终将属于我们!这是代表未来的先进战术,你不该怀疑它!”
但另一个声音,如同天使的警告,用冰冷的事实拷问着他:
“但你差点就输了,尤尔根!如果不是你的队长,那个孩子,完成了一次超越人类极限的回追,现在带着0:1的比分走进这间更衣室的就是你!你那套华丽的、充满理想主义的战术,差一点就被一个三十三岁老将最朴实无华的一次跑位彻底粉碎!你敢赌下半场,不会再出现第二次、第三次这样的‘意外’吗?!”
他的脑海中,开始不受控制地闪过足球史上那些伟大教练在关键时刻做出抉择的经典画面:
约翰·克鲁伊夫,在1992年温布利的欧冠决赛前,对他的“梦一队”弟子们轻描淡写地说:“出去,享受比赛。”那是对攻势足球、对理想主义最极致的坚持,并最终换来了冠军。.白*马`书,院? +庚?薪*嶵~全*
奥特玛·希斯菲尔德,在1997年慕尼黑的欧冠决赛中,在球队被扳回一球、士气动摇时,果断地换上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只有二十岁的小将拉斯·里肯。里肯登场仅十六秒,就用一脚惊世骇俗的吊射锁定了胜局。那是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伟大胜利。
还有何塞·穆里尼奥,在不久前的诺坎普,用十个人的“大巴”,顽强地扼杀了全世界最华丽、最强大的进攻。那是对胜利最纯粹、最不择手段的极致追求。
“我该成为谁?”克洛普在心中痛苦地拷问着自己,“是坚持理想、踢出美丽足球的克鲁伊夫,还是追求最终结果、不惜一切代价的穆里尼奥?”
“我到底是该继续相信我这套华丽的、足以改变未来足球格局的全新战术,还是该回归到我们最熟悉、最擅长、也最能保证胜利的‘重金属’风暴之中?”
这个问题,拷问着他作为一名主教练,最核心的足球哲学。
更衣室里,气氛与克洛普的内心一样压抑。
楚风安静地坐在角落里,队医正在用冰袋为他那因为猛烈撞击门柱而迅速红肿起来的左肩进行紧急冷敷。他一声不吭,但紧锁的眉头显示出他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高度集中。他的脑海中,还在反复地、逐帧地回放着劳尔那次鬼魅般的跑位和自己最后那记极限的滑铲。
“不能再有下一次了……”这个念头,像警钟一样在他心中长鸣。
更衣室里没有了往日的嬉笑和吐槽,所有人都异常严肃。
“是我的错。”中后卫胡梅尔斯第一个开口,声音里充满了自责,“角球进攻的时候我前插得太深了,没能第一时间回防到位,让劳尔找到了空当。′比`奇′中¢文?徃_ ·已.发*布·嶵′新¨漳^节_”
“诺伊尔那家伙简首就是个怪物!他不是人!”前腰沙欣则懊悔地捶了一下自己的大腿,“我那脚远射的角度己经很刁钻了,他到底是怎么把球扑出去的?”
老队长凯尔拍了拍身边年轻球员的肩膀,沉声说道:“都别想了。上半场己经结束了,我们没有丢球。现在最重要的,是听教练下半场怎么安排。”
所有球员都下意识地看向了更衣室的门口,他们在等待着他们的主教练走进来,做出最后的“判决”——是继续这场华丽但充满风险的冒险,还是回归到最原始、最血腥的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