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城的驼龙 作品

第22章 身世(第2页)

“走吧。”张起灵将碗里的水一饮而尽,碗沿在桌上轻轻一放,“回蜀中。这里的事,了了。”

娜仁点点头,转身回屋收拾东西。包袱不多,几件换洗衣物,一叠李适画的歪歪扭扭的画,还有那双没做完的虎头鞋。夕阳西下时,两人牵着两匹黑马出了洛阳城门,马蹄踏在长亭外的古道上,留下一串浅浅的印子。城门上的“洛阳”二字渐渐远了,张起灵回头望了一眼,随即调转马头,扬鞭指向西南——那里,是云雾缭绕的蜀中。

大明宫的紫宸殿内,檀香从鎏金熏球里袅袅升起,缠绕着殿中立柱上的蟠龙浮雕。李豫坐在御座上,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案上那枚刻着“开元通宝”的旧钱——那是他少年时藏在东宫窗棂下的玩意儿。当鱼令辉带着个半大孩子走进殿时,他握着钱的手指猛地一紧,铜钱边缘的棱角硌得掌心发疼。

那孩子穿着件半旧的青布衫,袖口磨得发毛,却站得笔直。他的眉眼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尤其是眼角那颗浅浅的痣,连位置都分毫不差。李豫喉结动了动,声音竟有些发涩:“你叫什么?”

孩子抬眼望他,目光里没有寻常孩童见了龙椅的怯缩,倒有几分像殿外老松的沉静。“李适。”他答得清晰,尾音带着点洛阳口音的软绵。

“李适……李适……”李豫低声重复着,指尖在御案上轻轻叩着,“适者,安也。”他想起三年前那个雪夜,内侍慌慌张张来报,说皇子在战乱中走失时,他也是这样反复念着这个名字。那时宫墙外头,叛军的马蹄声正踏碎了长安的月光。

他抬眼看向孩子,目光扫过他额角那道浅浅的疤痕——那是幼时坠马留下的记号,太医说过,这疤会跟着他一辈子。“你的父母呢?”

李适垂眸想了想,指尖轻轻碰了碰袖口:“我不知道。”他顿了顿,像是想起了什么,嘴角微微扬起一点弧度,“我记得七岁那年,洛阳城里兵荒马乱的,是师父把我从瓦砾堆里抱出来的。这三年,都是他带着我,在古羹店里住。”

三年前,洛阳,战乱……每一个词都像钥匙,咔嗒一声打开了李豫记忆里的锁。他猛地站起身,龙袍的下摆扫过御案,将那枚旧铜钱震落在地。“当啷”一声脆响,在寂静的殿里格外清晰。

“孩子,”李豫一步步走下御阶,脚步有些急,龙靴踩在金砖上,发出沉闷的回响,“朕……朕是你的父皇啊。”他伸出手,想碰一碰孩子的肩膀,却又在半空中停住,指节微微颤抖。

李适抬起头,望进他眼里。那双眼睛里有震惊,有疼惜,还有一种他在师父眼里见过的、名为“牵挂”的东西。他没有哭,也没有扑上来,只是轻轻点了点头,像在确认一件早已知道的事。

殿外的风掀起窗纱,带着殿角铜铃的轻响飘进来。李豫看着眼前的孩子,忽然觉得,那些被战乱撕碎的时光,好像在这一刻,悄悄拼回了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