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六军团全史概述(第2页)
8月12日上午,在寨前圩的河滩上,红六军团召开了连以上干部西征誓师大会,庆祝突围成功。根据中革军委指示,任弼时在会上正式宣布成立红六军团领导机构,萧克为军团长兼十七师师长,王震为军团政委兼十七师政委,李达为军团参谋长,张子意为军团政治部主任,龙云为十八师师长,甘泗淇为十八师政委,谭家述为十八师参谋长,方礼明为政治部主任。
此后,红六军团继续西进,一路历经艰难险阻,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展开了激烈战斗。他们巧渡湘江,血战湘贵滇敌军,在没有根据地依托的情况下,跨越湘、赣、桂、黔四省65县,行程2500余公里,历时近80天,终于在10月24日到达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同湘鄂西红军第三军(红二军团)会师 。
(四)会师意义
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的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会师后,红六军团撤销师的番号,部队编为3个团共3300余人,萧克、王震仍分任军团长、政治委员,谭家述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会师部队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统一指挥下行动,为后来红二方面军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次会师不仅保存了红军力量,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还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并为此后形成红军新的战略力量创造了条件。红六军团在西征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锻炼了部队的意志和战斗力,其英勇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革命事业。
三、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
(一)根据地创建过程
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后,为了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扩大红军力量,决定挥师北上,向湘西进发。1934年10月28日,两军团从四川酉阳南腰界出发,向湘西发动攻势。在当地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下,红军先后取得了龙家寨、十万坪等战斗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初步打开了湘西的局面。随后,红军乘胜追击,相继占领永顺、大庸、桑植等县城,在湘鄂川黔边界地区建立起各级苏维埃政权和地方武装组织,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二)根据地建设与发展
在根据地建设过程中,红二、红六军团积极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豪绅的土地财产,分配给贫苦农民,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同时,加强地方武装建设,组建了独立团、游击队等地方武装力量,配合红军主力作战,保卫根据地。此外,还注重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创办了兵工厂、被服厂、医院等,改善了军民的生活条件;开办了学校、识字班等,提高了群众的文化水平。
随着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和发展,红六军团也得到了恢复和壮大。部队扩编为第十六、十七、十八等3个师,共5000余人,武器装备和战斗素质都有了显着提升。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紧密配合,多次粉碎国民党军对根据地的“围剿”,巩固和扩大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红军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
四、长征中的战斗与贡献
(一)长征出发
1935年11月19日,由于国民党军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大规模“围剿”,形势日益严峻,红二、红六军团主力从湖南桑植刘家坪和瑞塔铺地区出发,开始踏上漫漫长征路。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红二、红六军团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南下湘中转师湘南西入贵州,辗转进入乌蒙山。
(二)乌蒙山回旋战
乌蒙山区山高林密,道路崎岖,行军极为困难。蒋介石妄图凭借乌蒙山天险消灭红二、红六军团,调集120余团兵力加紧围堵。面对严重敌情,红二、红六军团采用“盘旋打圈子”的战术,与敌人来回周旋了1个月,转战1000余里。在这一过程中,红军充分发挥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智慧,巧妙地避开敌人的主力,寻机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硬是拖垮了敌人。最终,追兵只剩下50个团,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红军胜利跳出敌包围圈,取得了乌蒙山回旋战的重大胜利。毛泽东赞扬道:“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了头,硬是转出来了。”
(三)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及后续行动
1936年4月下旬,红二、红六军团甩掉追兵,由石鼓至巨甸渡过金沙江,之后翻越哈巴雪山,于7月1日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红二、红六军团和红32军奉命组成红二方面军。其间,张国焘企图拉拢红二方面军领导人,反对中共中央,遭到红二方面军领导人的坚决抵制。经过与张国焘的坚决斗争,7月上旬,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穿过茫茫草地,克服重重困难,冲破层层围堵。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甘肃静宁以北将台堡,实现了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大会师 ,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在长征过程中,红六军团作为红二方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大小战斗110多次,行程8000余公里,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英勇战斗和顽强精神,不仅展现了红军的钢铁意志和革命精神,也为中国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红六军团从诞生到长征胜利,始终在革命的烽火中砥砺前行。他们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其战斗历程和革命精神,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宝贵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