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岳清水湾 作品

长篇小说《木黄会师》第十九集:星火黔滇(第2页)

田老幺掂了掂手中的罐头,咧嘴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绸缎给妇女队做演出服,罐头给伤员补身子!快,把弹药搬到山洞,咱们再去端敌人的炮兵阵地!”他的声音充满了活力与干劲,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

与此同时,二、六师在关向应的指挥下,已悄悄绕到敌人后方。战士们借着夜色和竹林的掩护,如同一群敏捷的夜猫,悄无声息地摸向敌人的补给站。守补给站的敌人正在烤火,有的在喝酒划拳,有的在打牌赌博,根本没料到红军会从天而降。跳动的火焰映着他们麻木的脸庞,酒瓶碰撞声和牌局吆喝声混在一起,构成一幅懈怠的画面。当红军战士的刺刀抵住他们的喉咙时,他们手里的酒瓶还在冒着泡,纸牌散落一地,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成惊恐。

“不许动!红军优待俘虏!”战士们齐声喊道,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响亮,带着不容抗拒的威严。

敌人的补给站被端掉的消息很快传到前线,正在东门进攻的敌人顿时慌了神。他们的弹药开始告急,粮食也断了供应,士兵们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士气一落千丈。贺龙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下令发起反攻。红军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出城门,与敌人展开白刃战。喊杀声、刺刀碰撞声、伤员的呻吟声交织在一起,在夜空中回荡,谱写着一曲悲壮而激昂的战歌。

战斗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刺破黎明的黑暗,照在布满硝烟的战场上时,敌人终于支撑不住,溃败而逃。红军战士们站在城头,望着敌人狼狈逃窜的背影,齐声欢呼起来,欢呼声震彻云霄,驱散了一夜的疲惫与血腥。这一仗,红军共歼灭敌人两千余人,缴获步枪一千多支,弹药三十多万发,还有大量的粮食和布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打扫战场时,苏小红带着妇女担架队匆匆赶来。她们穿着沾满尘土的军装,脸上带着倦容,却眼神坚定。她们小心翼翼地抬着伤员,用盐水清洗伤口,用纱布包扎。有个年轻的战士腿被打断了,疼得直咬牙,额头上布满了冷汗,苏小红一边给他包扎,一边轻声说:“忍着点,很快就好。你看,咱们胜利了!”她的声音温柔而有力,像一股暖流注入战士的心田。

战士们看着苏小红和姐妹们布满血丝的眼睛和手上的伤痕,感动地说:“谢谢你们,你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贺龙和关向应站在城楼上,望着战场上忙碌的身影,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一仗打得漂亮!”贺龙感慨道,语气中带着自豪,“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敌人就像饿狼,很快还会再来的。”

关向应点了点头,神情严肃:“是啊,我们要趁这个机会,抓紧时间休整部队,补充给养,加强根据地的建设。只有根据地稳固了,我们才能更好地迎接下一场战斗,才能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更深的根。”

接下来的日子里,毕节根据地呈现出一派繁忙而有序的景象。红军战士们一边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练习射击、刺杀、匍匐前进,提高作战能力;一边帮助老乡们春耕。田埂上,战士们和老乡们一起扶犁、插秧,欢声笑语不断。有的战士不会农活,老乡们就耐心地教他们,手把手地指导,军民之间的情谊在劳动中愈发深厚。妇女互助队的姐妹们则忙着纺纱织布,为战士们缝制军衣,她们的手指在纱线间穿梭,织出的不仅是布匹,更是对战士们的关爱与期盼。识字班里,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传出很远,老人们也在认真地学习写字,用颤抖的手一笔一划地书写着对新生活的向往。

在临时修械厂里,铁匠出身的战士们正忙着修复缴获的枪支。红热的枪管被浸入冷水,发出“滋啦”的声响,白雾腾起,带着铁屑的腥味弥漫在空气中。工匠们的额头上渗着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滚烫的铁砧上,瞬间蒸发。他们手臂上的肌肉随着打铁的动作贲张,每一次锤击都充满了力量。田老幺经常来这里转悠,像个好奇的孩子,看看有没有新修复的枪支,每次都缠着工匠们给他的“神兵队”多留几把好枪,工匠们总是被他缠得没办法,只好笑着答应。

在土地革命的推动下,老乡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他们分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种上了庄稼,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杨德山老汉看着自家地里绿油油的秧苗,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逢人就说:“要不是红军,我这辈子都别想有自己的土地!红军真是我们的活菩萨啊!”他的话语里充满了感激,眼角的皱纹里都藏着笑意。

随着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红军。有饱受压迫的矿工,有勤劳朴实的农民,有热血沸腾的学生,还有一些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青年。他们带着对红军的信任和对未来的希望,穿上军装,拿起武器,成为了光荣的红军战士。训练场上,他们努力学习军事技能,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渴望着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毕节城的城隍庙前,龙秀才和他的学生们办起了一所夜校。庙宇虽然有些破旧,但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每天晚上,这里都挤满了人,有年轻的小伙子,有勤劳的中年妇女,还有白发苍苍的老人。龙秀才站在台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讲解革命的道理,教大家识字、写字。他说:“只有学了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红军的政策,才能更好地保卫我们的根据地,才能让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他的话语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乡亲们求知的道路。

百姓们听得津津有味,时而点头,时而提问,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为建设根据地贡献自己的力量。有个叫王大山的矿工,以前一个字也不认识,在地主的压迫下苦不堪言,因为不识字,经常被地主用假文书骗钱。在夜校学了三个月后,他不仅能读写自己的名字,还能看懂红军的宣传标语了。他激动地说:“我以前总被地主欺负,因为我不识字,他们用假文书骗我的钱。现在我学了文化,再也不怕他们骗我了!”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那是知识带来的力量。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1936年的夏天。毕节根据地迎来了成立一周年的日子。为了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根据地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

这一天,毕节城张灯结彩,红旗飘扬,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百姓们穿着自己最漂亮的节日盛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从四面八方涌向福音堂前的广场。广场上挤满了来自各个村寨的群众,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庆祝大会开始了,贺龙、关向应等红军将领走上台,台下立刻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他们向百姓们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话语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贺龙说:“乡亲们,一年前,我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一个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地方。今天,我们做到了!我们分了田地,办了学校,修了工厂,我们的根据地越来越稳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这一切,都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努力!”他的声音洪亮有力,每一个字都深深印在百姓们的心里。

关向应接着说:“乡亲们,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我们不能骄傲自满。敌人还在虎视眈眈,他们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我们要继续团结一心,努力奋斗,把我们的根据地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他的话语沉稳而坚定,让百姓们更加坚定了跟着红军走的信念。

百姓们听了,纷纷鼓掌欢呼,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像汹涌的浪潮。他们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着对红军的感激和对未来的信心。

庆祝大会结束后,文艺演出开始了。苏小红带领着妇女互助队的姐妹们,表演了精彩的歌舞节目。她们穿着用缴获的绸缎缝制的演出服,虽然颜色不一,但格外鲜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她们的歌声清脆悦耳,像山涧的泉水;舞蹈优美动人,像翩翩起舞的蝴蝶,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和喝彩声。

红军战士们也表演了自己的节目。他们有的唱歌,歌声豪迈激昂;有的跳舞,舞姿刚劲有力;有的表演武术,身手矫健不凡。田老幺和“神兵队”的队员们表演了刺杀操,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威武雄壮,每一个刺杀动作都充满了力量,看得百姓们热血沸腾,掌声雷动。

文艺演出结束后,体育比赛开始了。红军战士们和老乡们一起参加了跑步、跳远、拔河等比赛项目。赛道上,战士们和老乡们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汗水浸湿了他们的衣衫,却挡不住他们前进的脚步;拔河比赛中,双方队员使出浑身力气,脸憋得通红,绳子中间的红线一会儿向左,一会儿向右,看得观众们紧张不已,呐喊声、加油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杨德山老汉的小儿子杨石头也参加了跑步比赛,他虽然年纪小,但跑得飞快,像一只灵活的小鹿在赛道上穿梭。最终,他获得了少年组的第一名。贺龙亲自为他颁奖,奖品是一支崭新的铅笔和一个笔记本。杨石头接过奖品,激动得满脸通红,大声说:“谢谢贺军长!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也当红军!”

贺龙笑着摸了摸他的头,眼中满是慈爱:“好小子,有志气!好好学习,将来为革命做贡献!”

庆祝活动一直持续到傍晚。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毕节城的每一个角落,给这座城市披上了一层温暖的面纱。百姓们带着满满的喜悦和收获,渐渐散去,空气中还弥漫着欢乐的气息。红军战士们则开始收拾场地,准备迎接新的挑战,他们知道,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的。

然而,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敌人在猫场战败后,并没有放弃对毕节根据地的围剿。他们像一群不甘心失败的恶狼,重新调整了兵力部署,集结了更多的兵力,准备对毕节发动更加猛烈的进攻。

情报传来时,贺龙和关向应正在查看新绘制的根据地地图。地图上,红色的标记代表着红军的驻地和防御工事,蓝色的标记则代表着敌人的兵力部署。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蓝色标记,像一片乌云压境,贺龙的眉头再次皱了起来,神情凝重。

“敌人这次是下了血本了,”贺龙沉声道,语气中透着一丝沉重,“兵力比上次增加了近一倍,看来是想一举拿下毕节,把我们彻底消灭在这里。”

关向应指着地图上的一处说:“这里是乌蒙山的主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个天然的屏障。我们可以把主力部队转移到这里,利用地形优势与敌人周旋。同时,派一部分兵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袭击敌人的补给线和据点,分散敌人的注意力,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他的分析条理清晰,为接下来的战斗指明了方向。

贺龙点了点头,赞同道:“好主意!就这么办。通知各部队,立刻做好转移准备。让田老幺的‘神兵队’和民兵队配合主力部队,负责掩护群众转移,确保百姓们的安全。苏小红的妇女担架队也要做好准备,随时待命,救治伤员。”他的命令果断而坚决,展现出一位军事家的果敢与担当。

命令下达后,红军战士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帮助老乡们收拾行李,打包粮食,转移物资。百姓们虽然舍不得离开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园,但他们知道,这是为了更好地保卫根据地,为了将来能重新回到这里。他们默默地收拾着自己的家当,眼神中虽然充满了不舍,但更多的是对红军的信任和对未来的期盼。

在转移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和老乡们相互帮助,相互扶持,谱写着一曲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乐章。有的战士帮老乡背着沉重的行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有的老乡给战士们送水送食物,把仅有的干粮塞给战士们;孩子们则懂事地跟在大人身后,不吵不闹。一路上,虽然艰苦,但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坚定的笑容,因为他们心中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信念。

当主力部队转移到乌蒙山主峰后,贺龙和关向应立刻召开了军事会议,部署防御工事。战士们在山头上挖掘战壕,一镐一铲地挖着坚硬的土地;设置陷阱,巧妙地利用地形布置障碍;架设机枪,调整好最佳的射击角度,做好了迎接敌人进攻的准备。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为他们提供了天然的掩护,整个主峰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堡垒。

几天后,敌人的先头部队终于抵达了乌蒙山脚下。他们抬头望着高耸入云的山峰,山峰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显得格外险峻,不禁有些畏惧。但在指挥官的催促和威逼下,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向山上发起了进攻。

红军战士们依托有利地形,顽强地抵抗着敌人的进攻。机枪声、步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在山谷中回荡,震耳欲聋。敌人一次次地发起冲锋,像潮水般涌上来,但都被红军战士们用猛烈的火力和顽强的意志击退,留下了一具具尸体,狼狈不堪。

在战斗中,田老幺的“神兵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熟悉山地地形,像一群灵活的猴子在山林中穿梭,经常神出鬼没地出现在敌人的后方,袭击敌人的侧翼和补给线。他们利用陷阱、滚石等方式,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让敌人防不胜防,被他们搞得晕头转向,疲于奔命。

苏小红的妇女担架队也忙碌起来。她们冒着枪林弹雨,穿梭在战场上,把受伤的战士抬到后方的临时医院进行救治。苏小红亲自为伤员包扎伤口,喂水喂药,像亲人一样照顾着他们。她的手上沾满了鲜血,但眼神却始终坚定,因为她知道,自己的付出能让战士们重新回到战场。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里,山上的枪声从未停歇,双方你来我往,战斗异常激烈。敌人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惨重,但始终无法攻克红军的阵地。他们的粮食和弹药开始告急,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也一落千丈,很多士兵都产生了厌战情绪。

贺龙和关向应看到时机成熟,决定发起反攻。他们指挥主力部队从山上冲下来,如同一股下山的猛虎,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白刃战。红军战士们士气高昂,奋勇杀敌,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复仇的火焰和胜利的渴望。敌人哪里是红军的对手,在红军的猛烈攻势下,纷纷溃败逃窜,丢盔弃甲,狼狈不堪。

这一仗,红军再次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他们不仅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和物资,进一步壮大了自己的力量。乌蒙山的主峰上,红军的红旗迎风飘扬,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着红军的胜利和不屈的精神。

战斗结束后,红军战士们和老乡们在山上举行了简单而热烈的庆祝活动。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胜利的喜悦,吃着简单的食物,却觉得无比香甜。贺龙举起酒杯,对大家说:“同志们,乡亲们,我们又一次取得了胜利!这是我们团结一心、奋勇拼搏的结果!只要我们继续保持这种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

百姓们纷纷响应,举起酒杯,大声欢呼,欢呼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他们知道,有红军在,他们的家园就会安全,他们的生活就会充满希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红军继续在乌蒙山开展游击战争,不断地打击敌人,扩大根据地的范围。他们与百姓们同甘共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百姓们也积极支持红军的工作,为红军提供情报,送粮送药,成为了红军最坚实的后盾。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革命的星火正在熊熊燃烧,照亮了未来的道路,预示着革命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