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木黄会师》第十二集:湘西惊雷(第2页)
红二军团的攻势同样迅猛。第四师从马鞍山高地俯冲而下,战士们踩着枯草和碎石,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敌军侧后。贺龙的警卫员小廖举着红旗冲在最前面,红旗上的镰刀锤头在夕阳下格外醒目。第六师则在松柏坡展开火力压制,将企图逃跑的敌军死死堵在谷中。贺龙站在山神庙顶端的了望台,用望远镜观察着战局,时不时对身边的参谋下达命令。他啃着随身携带的红薯,红薯皮随手扔进旁边的火塘,火星溅起又落下,如同战场上闪烁的流弹。
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敌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在狭窄的谷地中无法展开兵力,优势火力根本发挥不出来。红军则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分片围歼敌人,近战、夜战的特长发挥得淋漓尽致。夜幕降临时,谷地里燃起了熊熊大火,照亮了战士们冲锋的身影。白刃战在各个角落展开,枪托碰撞声、刺刀入肉声、惨叫声此起彼伏。周球保的弟弟周球发在战斗中手臂被刺刀划伤,鲜血染红了半边衣袖,但他咬着牙坚持战斗,用刺刀挑翻了一个又一个敌人。当周球保找到他时,他正靠在一棵油茶树下包扎伤口,见哥哥过来,咧嘴一笑:“哥,我没事,还能打!”
午夜时分,龚仁杰旅和周燮卿旅主力已基本被歼灭。残敌慌不择路地向龙家寨方向逃窜,却不知另一支红军部队早已等候在那里。红二军团第六师第十八团和红六军团第五十一团衔尾追击,一口气追出十余里,在把总河发现了正在构筑工事的杨其昌旅。原来这支部队行动迟缓,尚未进入十万坪伏击圈,此刻正想凭河据守,阻挡红军追击。
肖克亲自指挥这场夜战。他让战士们在河对岸燃起篝火,制造强攻的假象,主力则悄悄从上游的浅滩涉水而过。当敌军还在盯着对岸火光时,红军已从背后发起突袭。杨其昌旅猝不及防,防线瞬间崩溃。战斗不到两个小时就结束了,杨其昌带着少数亲信狼狈逃窜,连指挥部的文件都未来得及带走。周球保在清理战利品时,发现了杨其昌的日记,里面满是对红军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他冷笑一声,将日记递给身后的宣传干事:“这可是个好教材。”
11月18日清晨,红军重新占领永顺城。当先头部队进城时,百姓们自发地涌上街头,敲锣打鼓欢迎红军凯旋。孩子们提着篮子,将炒好的花生、板栗塞进战士们手中,老人则拉着战士的手问长问短。一位曾在困牛山救助过红军伤员的苗族老人龙阿公,带着孙子送来晒干的草药,孙子脖子上挂着红军送的红布条,见到穿军装的就敬礼,引得战士们哈哈大笑。
十万坪伏击战的战果极为丰硕:红军共歼敌近1000人,俘敌2000余人,缴获战马23匹,各种枪支2200余支,其中包括10挺轻机枪和大量子弹、手榴弹。在打扫战场时,战士们发现敌军炊事班的锅里还炖着腊肉,油花在汤面上翻滚,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几个年轻战士忍不住咽了咽口水,老兵笑着拍拍他们的肩膀:“别急,这战利品咱们平分!”很快,香喷喷的腊肉就分到了各连队,战士们围着篝火,吃着久违的荤腥,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贺龙在指挥所里听取战果汇报,当听到缴获的武器清单时,他爽朗地大笑起来,将手中的红薯皮扔进火塘:“这才叫开门红!陈渠珍想啃咱们这块硬骨头,结果崩了满嘴牙!”任弼时虽然还在咳嗽,但脸色好了许多,他笑着说:“这一仗打出了威风,打出了信心,更重要的是牵制了敌人,为中央红军减轻了压力。”关向应则在忙着起草安民告示,他要让湘西百姓都知道,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
苏小红所在的医疗队一直忙碌到第二天清晨。战斗打响后,她带着卫生员们在火线抢救伤员,双手被鲜血染红,棉衣袖子也被炮弹碎片划破。当看到一名战士因失血过多而昏迷时,她毫不犹豫地卷起袖子,让卫生员抽自己的血输给战士。“苏姐,你身体要紧啊!”卫生员心疼地说。苏小红摇摇头:“救人要紧,快抽!”直到战士脱离危险,她才感到一阵眩晕,扶着树干慢慢蹲下。此刻她抚摸着自己微微隆起的小腹,眼中充满了希望,她要让孩子知道,他们的父辈曾在这里浴血奋战。
战斗结束后,红二、六军团在永顺城召开了庆功大会。广场上搭起了简易的主席台,两面鲜红的军旗在风中飘扬。贺龙站在台上,望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声音洪亮如钟:“弟兄们,我们打赢了!但这只是开始,湘西的天要变了,全中国的天也要变了!”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战士们举起枪支高呼:“红军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欢呼声震彻云霄,连广场旁的古树都仿佛在微微颤动。
会后,部队开始在湘西地区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政权。工作队深入乡村,打土豪、分田地,将地主的财产分给贫苦百姓。永顺县城里,“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员会”的牌子挂了起来,百姓们敲锣打鼓前来祝贺。不少青年农民踊跃报名参加红军,周球保所在的五十一团一下子就补充了两百多名新兵,他耐心地教新兵们瞄准、刺杀,把自己的战斗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龙家寨十万坪大捷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湘西,甚至传到了更远的地方。人们传颂着红军的英勇事迹,说他们是“神兵天降”,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兵”。而红二、六军团的将士们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们深知革命的道路还很漫长。在永顺城的天主教堂里,任弼时主持召开了军团联席会议,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向。贺龙用树枝在地上画着地图:“我们要趁热打铁,向桑植、大庸发展,把湘西根据地连成一片!”肖克、关向应等人纷纷点头赞同,油灯下,他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映照着墙上的地图,也照亮了革命的前路。
深秋的湘西,寒意渐浓,但革命的热情却在这片土地上熊熊燃烧。红二、六军团的战士们分散到各个乡镇,帮助百姓收割庄稼,修补房屋,还组织了农会、妇女会,让贫苦群众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周球保带着五十一团的战士们在龙家寨一带开展工作,他们没收了地主龙老财的粮仓,将稻谷全部分给了村民。龙阿公捧着金灿灿的稻谷,激动得老泪纵横:“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这样的好队伍啊!”
关向应则忙着培养地方干部,他在永顺师范学校旧址开办了干部培训班,每天晚上都亲自授课。煤油灯下,他耐心地讲解革命道理,教大家识字写字。“革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他对学员们说,“你们是湘西的火种,要把革命的火苗传到每个村寨。”学员们认真地做着笔记,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革命的坚定。
苏小红所在的医疗队也忙得不可开交。除了救治伤员,她们还深入村寨为百姓看病送药。湘西山区多瘴气,不少村民患有疟疾、风湿等疾病,苏小红带着卫生员们采集草药,熬制成汤药分发给大家。在一个偏远的苗寨,她用针灸治好了一位苗族老人多年的腿疼,老人感动得用苗语连连道谢,还让孙女把最珍贵的银项圈送给她。苏小红婉言谢绝了,笑着说:“我们红军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要群众的一针一线。”
随着根据地的不断扩大,红军的给养问题逐渐得到解决。百姓们主动送来粮食、布匹、药材,有的还把自家的耕牛捐给红军。在永顺县城的集会上,一位中年妇女牵着一头黄牛来到募捐点,对工作人员说:“这头牛给红军同志耕地用,你们为我们打土豪分田地,我们也要为革命出份力!”这样的场景在湘西各地随处可见,军民鱼水情在烽火岁月中愈发深厚。
11月底,红二、六军团按照既定计划,开始向桑植、大庸进军。贺龙亲率红二军团为左路,肖克率红六军团为右路,兵分两路向湘西腹地推进。一路上,红军势如破竹,先后解放了桑植、大庸等县城,将湘西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在解放大庸的战斗中,周球保率部担任主攻,他利用夜色掩护,带领战士们攀上城墙,一举击溃了守敌。战斗结束后,他在城头升起了红旗,望着城中欢呼的百姓,心中充满了自豪。
此时的湘鄂川黔根据地已初具规模,成为长江以南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根据地内,土地革命轰轰烈烈地开展着,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孩子们走进了红军开办的学校,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山谷间。工厂里机器轰鸣,工人们生产着武器弹药和生活用品,支援前线作战。整个根据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并不甘心失败。蒋介石调集了更多的兵力,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发起了大规模的“围剿”。面对强敌,红二、六军团的将士们毫不畏惧,他们在贺龙、任弼时等首长的指挥下,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陈家河、桃子溪等战斗中,红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在一次战斗中,周球发为了掩护战友撤退,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周球保抱着弟弟逐渐冰冷的身体,悲痛欲绝。但他知道,弟弟是为了革命事业牺牲的,他的血不会白流。他擦干眼泪,带着弟弟的遗愿,继续投身到战斗中。苏小红在后方医院得知消息后,默默地为周球发烧了纸钱,她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照顾好伤员,让更多的战士能够平安归来。
1935年春,湘鄂川黔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红军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壮大。红二、六军团在桑植召开了誓师大会,准备迎接新的挑战。贺龙站在主席台上,望着台下整齐的队伍,激动地说:“弟兄们,我们在湘西打出了一片天地,但革命的道路还很长。中央红军已经踏上了长征的征程,我们也要做好准备,随时迎接新的任务!”台下的战士们举起枪支,齐声高呼:“打倒蒋介石!”“革命到底!”
阳光洒在战士们的脸上,映照着他们坚定的眼神。周球保抱着刚出生的儿子站在队列里,孩子的襁褓是用苏小红的红军被单改的。他看着儿子熟睡的脸庞,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和平、幸福的世界。苏小红站在不远处,望着这温馨的一幕,脸上露出了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