靰鞡草 作品

第四十六章 维度之外的低语(上)

今天和双儿一顿神侃,战智湛感觉对当年玄椤道长的话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他笑了笑说道:“原来双儿佛道双修,强过俺百倍。当真是听双儿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呀!”双儿抿嘴笑道:“谢少主夸奖!蓝星人的生命,全赖天意、地识和命合三者聚拢共生。这三者一旦离散,意识消散,生命便走到了尽头。”

战智湛眉头微蹙。道家三魂七魄之说他略知一二:天魂、地魂、命魂谓之三魂,又有尸狗等七魄。人病时药石维系,实则是稳固七魄;大限将至,七魄先散,最后一口气呼出,三魂离体,人便死了。这与双儿所言名称相似,但本质是否相通?

“双儿……”战智湛沉吟道:“你说人活着时,天意、地识、命合受脑中一种特殊物质,就叫它‘调控素’吧,控制,这才有了意识。人死之后,这‘调控素’没了,三者失控,化作极其微小的粒子飘散于天地宇宙……”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困惑与好奇:“这粒子到底是什么?竟比光还难以捉摸,无形无质,能穿透万物?听起来玄之又玄。”

战智湛紧接着抛出更核心的疑问:“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天意、地识、命合这三者,究竟是如何相互作用才产生了‘意识’?人死了,粒子还在,难道说意识是以另一种方式永存了?”说到最后一句,他心中猛地一跳:卜筱茗苦苦追寻的“微子”形象瞬间闪过脑海。

战智湛心头猛地一跳!卜筱茗那伙计废寝忘食寻找的“微子”,那种理论上存在、却难以捕捉的宇宙基本粒子,它的特性,不正与双儿描述的飘散粒子惊人地吻合吗?都是超越常规认知、渺小到极致的存在。

这念头并非凭空而来。那晚与卜筱茗煮酒论道的情景历历在目。卜筱茗半醉间拍着桌子,两眼放光地描述着他想象中的“微子”:它该是构成宇宙最幽暗角落的砖石,比任何已知粒子更基础,能穿透万物,几乎无法被观测,其行为只存在于概率的迷雾中。卜筱茗坚信,谁能掌握它,谁就能窥见宇宙最深层的法则。

战智湛深吸一口气。作为一个资深特工,他深知广博的知识就是武器,并根据职业的需要一学就会,一会就精。两年后播出的电视剧《潜伏》中的反面人物李崖,他如果对录音方面的知识多少了解一些,也不至于被主角余则成玩弄于股掌之间了。他自己也向来对未知充满饥渴,杂书看了无数,遇到新奇事物定要刨根问底。然而此刻,面对双儿揭示的玄奥理论和卜筱茗追寻的缥缈粒子,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人类认知的边界——就像浩瀚海洋中的一滴水,所知终究有限。但这“有限”,反而激起了他更深的探索欲。刘开说“学无止境”,诚不我欺。这“微子”与双儿粒子的关联,会是巧合,还是通往真相的一线微光?

战智湛深知物理学离不开实验的验证,但他更倾心于理论宇宙学和微观世界的玄思。在那里,未被探知的疆域如同磁石,吸引着人类以无穷的想象力和韧性去叩问未知的大门。

战智湛当然明白物质由原子构成,这是常识。但在卜筱茗的熏陶下,他的认知早已穿透这层表象,潜入量子力学的幽深迷宫。他不再满足于知道质子、中子、电子这些“积木”,更了解到夸克、轻子等更为基本的粒子。量子理论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微观世界的诡异法则。

然而,这束光本身也充满了不确定性。量子世界的基石是概率,而非经典物理般的确定轨迹。卜筱茗追寻的“微子”,其行踪便飘忽于这概率的迷雾之中,他无法预知它下一刻的确切位置,只能捕捉其出现的可能性。测不准原理与波粒二象性构成了量子理论的核心,这让卜筱茗坚信,宇宙底层的运行规则,与人类所幻想的“自由意志”相去甚远。

双儿轻轻摇头:“回少主,蓝星人所说的意识,古人称其为神识、魂魄或灵魂。依先人之见,实则是天意、地识、命合三者,在特殊‘调控素’的协调下共同运作的产物。”

双儿稍作停顿,选了个更贴近战智湛认知的比喻:“少主的肉身如同精密的机器,是‘硬件’;而意识,便是驱动这机器的‘系统’。人死灯灭,意识似乎消散了,其构成却并未真正湮灭,只是形态剧变;若说它永存,却又不再是生前那个鲜活的‘自我’了。”

战智湛凝神细听,双儿的理论如惊雷在他固有的唯物观念中炸开。物质决定意识?可这天意、地识、命合,分明更像一种玄奥的能量。他迅速抓住核心:天意是主掌“我思故我在”的主观世界;地识是映照、理解身外的客观现实;命合如同中枢调度官,将感官捕获的信息流(感觉、知觉、表象)加工处理,分门别类送入天意与地识构筑的“记忆蜂巢”中储存,当需要时,又能从中提取信息,指挥言行。而那股关键的“调控素”,就是构筑和维系这些蜂巢的“无形之泥”。生命一旦终结,调控素的源泉随之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