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拉一把(第2页)
杨山斟酌了一番,“这样吧,我送你一条电路板生产线和一套半自动装配线,大概是70年代初的水平,并且派人过来手把手教你们使用。我再找人重新设计电路结构,尽量在不大的体积下塞进更多的分立式元件,芯片就别用了。这样你们也不用什么贸易补偿了,产品就在国内卖吧。”
保城不是特区,这里的经济体制和几年前没什么区别,搞什么贸易补偿模式不定会出什么问题。杨山宁可往外送钱也不想操心这种破事儿。
王书记记得十几年前杨山就嚷嚷着要在步话机中使用电路板,说是能大大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后来因为技术不过关才放弃的。“比书册收音机强?”
“当然。”杨山心说这都什么时代了,国内的分立式元器件丰富很多,质量也比以前有很大提高,制作出来的产品怎么可能比之前差。
“外观你还要帮忙把把关。”王书记对十几年前书册收音机的惊艳面世记忆犹新。
“行。”
“那一年能生产多少台收音机。”
“你们要是愿意日夜开工,50万台没问题。”
王厂长彻底放心了,1379厂产能最高的时候也有年产18万台的能力。
“董厅长,那原材料和元器件能向我们厂倾斜么?”
董厅长轻哼一声,“尽量吧。”
国内的技术发展停滞了不少年,但是产量提高很多,分立式元器件的供应还是能够满足的。
嗯,质量方面如何就不太好说了。
“杨山,50万产能的产线对你来说不算什么,要不要在省城再建一家合资工厂,专门生产收音机?”
“您要是粤省那边的工业厅厅长,我肯定愿意,北河省还是算了吧,别到时候花钱还落埋怨。”杨山头摇的和拨浪鼓一样,他举起杯子冲着董厅长说,“领导啊,我手里的家当剩下不多了,您就别催着我再往外送了。”
“你那么大的产业,真没想过在内地开家工厂?”
“领导,我实话实说,近几年都不会,国内的条件没法满足开厂需求,不论是人才还是资源。”
董厅长看杨山真的不愿意,也不再勉强。
杨山看自己的老领导有些失落,心里有些不忍,于是就想着找机会拉他一把。
最近中央推行干部年轻化,出台了新的干部离退休政策。董厅长今年已经57岁了,像他这个级别的,如果没什么大的作为,几年后就要离休回家养老了。
这次他出面找杨山拉投资,可能也是想有番作为。
说起来董厅长在北河工业厅干的并不舒服,他大多数时间都在协调省内各个工厂之间的资源分配。对他们提出的大大小小的需求,很多时候都无法满足,所以他经常是到处打太极、和稀泥。
即便不能帮他升官掌权,那调回京城总部后再去养老,待遇不也更高一些么。
嗯,这事儿要上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