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云扬回归二(第2页)
这一结果让全体香江民众见识到了杨山在资本市场上的巨大号召力。
通过这次增发,杨山手里的云扬股份被稀释到了22.5%,不过他并不担心会被其他人控制云扬。
因为所有人都知道,云扬不值钱,值钱的是杨山这个人。
真要有人不开眼想在股票市场上拿到控股权,去看看会德丰的下场吧。
你第一天拿到控股权,杨山第二天就会提桶跑路,紧接着股价可能就会腰斩。到时候眼看着已经日落西山的云扬谁来接手?资本也是要赚钱的好吧!
杨山在云扬上的资本操作还没完,云扬电器接着从汇丰银行拿到了6000万的贷款,用于购置新设备扩大生产线。
云扬电器的收音机、录音机不是沦为廉价货吗?没关系,廉价就要有廉价的样子,现在经济危机已经过去,先把量提上来,止住市场份额的下跌。
而且为了压低单品的制作成本,杨山毫不客气的砍掉了云扬的几个产品线,只保留市场竞争力较高的几款产品。
索尼那些大公司是为了攫取市场最后一分钱利润,所以才设计出眼花缭乱的各类收录机产品,这些产品甚至自己内部都在打架。云扬的体量实在太小了,跟着索尼的路子走肯定是不行的。
清理完产品,杨山又开始拿管理层开刀。
宛林中依然是工厂的总经理,总管一切日常运营,杨山甚至把全部的人事权都给了他。但是在管理层之外,杨山单独设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随身听项目组,由邹荀洛牵头组建,负责项目研发。
嗯,杨山亲自给新产品起了个新的名字:随身听。
丁冲拆了n多台多家厂商的小型收音机,他负责收音机的内部构架设计。
至于丁芸,则负责收音机在音频系统的研发。
丁家兄妹都是传统的技术流派,对管理没多大兴趣,正好避免了项目组的内部矛盾。同样也让组内其他人对邹荀洛当一把手少了很多抱怨。
杨山没打算随身听产品的研发能够一次到位,毕竟现在才1976年,很多方面的技术水平还不成熟。
他的计划是第一代产品要做到足够的小,从外形上奠定这款产品的定义,划分出明确的赛道。放音效果能跟上目前市场主流即可,其他方面都可以做妥协。
第一款产品打响市场后,就可以用快速迭代的方式,逐步把控随身听市场。
索尼、松下这样的企业虽然规模庞大,但是他们的产品极其繁杂,在初期的时候不可能在随身听市场上投入太多的资源,等到他们看到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的时候,云扬已经占住市场了。
这就是云扬的机会。
顺便,杨山让赵怡宗当上了营销部门的主管,专门负责随身听的营销策划。
这款产品的目标就是年轻人群,让这个中大一期经济专业毕业的年轻人来做这件事很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