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沈弼(第2页)
1972年第一款数字式电子表出现的时候,价格要两千美元。之后价格虽然迅速下降,但依然无法做到与机械表同档。
现在嘛,价格还是在100多美元。
“做的不错,挺轻薄的,还能显示日期和星期。”沈弼顺手戴在了手腕上试了试。
“是的,加入了万年历系统。”杨山在胡吹。
为了减少芯片的晶体管数量,表里是没有计年的,每一年都默认365天,星期与具体日期也不会做关联。
“居然还有秒表功能!”
“是的,不过功能不太强,只能精确到秒。”这个功能是主管芯片电路设计的兹维?格林法斯想出来的,杨山纠结了一番后同意了。
包老头调了半天表也没调到合适的时间,“杨山,帮我调调表,我的眼睛有点花。”
“哦,您可以按下这里。”杨山赶紧上前帮忙,“这样就能看清了,每按一下亮5秒。如果不常按的话,这款表可以一年不换电池。”
是的,这款表还加入了一枚Led灯,黄不拉几的光源,亮度不大,不过足够把LCd显示面板照亮了。
5秒是杨山定下的,现在的银锌电池容量很低,频繁点亮Led灯,一个月可能就没电了。
“嗯,不错。比我之前见到1个月就换电池的好。”包老头收好礼物,“多谢杨生,我拿回去给我外孙玩。”
沈弼也把带钢链的商务款放回盒子里,“东西不错,只是想靠这几款腕表就赚到盖楼的钱还不太容易,你打算卖多少钱?”
杨山卖了个关子,伸出两根手指。
“200美元?贵了点,不过功能性不错,外观也可以一看,应该有市场。”沈弼好像记得一年前美国货差不多就是这个价。
“是200港币。”
“哦?”沈弼再次拿起电子表,这个价格让他感到意外,因为这已经进入普通机械手表的价格区间。
嗯,尖沙咀街头的几十块钱地摊货不算,那属于一次性的消耗品。
“卖这么低你能赚到多少钱?”
“至少不会亏。”杨山显得信心十足,其实他也不确定赚多少,成本核算与产量有很大关系。
沈弼盯着眼前的电子表,如果价格下探到200价位,那就说明电子表不再是发烧爱好者的收藏品,而是正式加入了主流手表市场的竞争行列,需求会呈几何级数的放大,就如同刚刚出现不久的石英表那样。
而且他也大概知道电子产品产量的扩张速度,一旦需求上去了,生产这种东西很可能比印书还要快。
“礼物很好,我收下了。”沈弼缓缓的盖上了盒盖,“就按你说的,两年后启动华人行的重建工程。到时候我希望能看到一张崭新的宏伟蓝图。”
“我会找最好的设计师,让这栋大楼成为中环的新地标。”杨山刚说完,就感觉这话有点大,所以又补充了一句,“至少是之一。”
中环目前的地标是怡和置地的总部大楼,有三十多层。华人行的地块有点小,无法盖得那么高。
不过只要肯花钱,一定能在容积率的苛刻要求下,实现可用面积的最大化,反正中环会越来越繁华,把写字楼造的越高级,就能赚到越多的钱。
等杨山离开后,包老头晃动了一下手里装着玩具的盒子,“这么个小东西能赚出一栋大楼来?”
“我觉得不能。不过他敢花几个亿引进芯片生产线,这份魄力在香江不多见。”
“那么这么说你是看好他能拿回来被截在带英的那笔钱了?”
“不好说,就看他的本事了。我原以为他这次来会请咱们帮忙斡旋,没想到他一个字都没提。”
包老头笑着摇摇头,心说你沈老板的人情可不是那么好还的,杨山是担心这个人情还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