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盒带式录音机(第2页)
嗯,这家公司的实力很强,但是消费级音频设备不是该公司的发展重点,让杨山捡了个小漏。当然这个漏不是指金钱上,而是资格上。以市场眼光看,这条产线也就值50万美元,可云扬没得选择。
接着,又花了200万港币,买下了一个制作微型电机的香江工厂。这家厂子技术实力很一般,生产设备和产品都属于地摊货的水平。杨山纯粹是懒得自己建新厂,有一帮成熟的技术工人在,直接拿过来用很合适。
中大一期的邹荀洛已经从南洋理工毕业了,正好专业对口,杨山让他组建团队,研发盒带录音机的电动机和传动系统。
微型电机虽然也属于精密加工,但是香江的轻型加工业非常发达,并不缺少这方面的人才和设备,所以只要资金到位,邹荀洛团队设计出适合盒带录音机的电机并不算太难,倒是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需要花点心思。反正他的动手能力强,多拆几台现有的录音机慢慢琢磨去吧。
完全不懂行的杨山还曾经想让他把无刷电机弄出来。呵呵,现实表明是他想多了,在自己学生面前冒傻气,被没轻没重的邹荀洛嘲笑一了番。
年中暑假的时候,杨山又去了一次美丽国。补齐了制造盒带录音机的最后一块拼图。
在德森投资的牵线下,云扬电器从杜比实验室手里拿到了杜比 B 型降噪方案的专利授权。
云扬电器一口气签下了未来10年的专利使用权,代价是未来录音机销售额的3%归杜比实验室。
在外界看来,这笔交易的双方都输了。首先是云扬这边,代价太大了,仅仅是一项降噪的专利,云扬就付出这么多,其他没有使用这项专利的录音机不一样卖的很好嘛。而杜比一方,则有些鼠目寸光,居然把这样的被普遍认为是用在高档产品上的专利,授权给了一家不知名、甚至是从来没有生产过录音机的厂家。
其实这其中还有一条隐藏的条款,那就是杨山承诺未来十年,云扬电器生产的所有录音机必须使用且只能使用杜比降噪方案。杨山毫不犹豫的把云扬绑上了杜比的战车,这算是穿越者给杨山送来的一点点福利。
毕竟在1971年的夏天,还没有一款使用杜比的这套降噪方案的盒带式录音机上市,哦,也许在71年底已经有产品上市了。
电子电路系统是杨山的老本行,他没有假手于人,亲自操刀。
这套电路系统因为要加入杜比降噪方案,复杂程度相当高,系统性也非常强,涉及到收音、放音、录音全功能,联系着磁头与磁头、磁头与喇叭之间的信号传输。
所以即便杨山玩了10年的电子电路,短期内也搞不定这玩意。还好,杜比公司派来一个技术小组,协助云扬适配降噪方案,多多少少减少了杨山的负担。
云扬的研发实力完全是从零开始,杨山挥舞着钞票在香江到处搜刮技术人员,依然远远达不到研发要求,不是没人来,是没有相关人才。只好借助德森投资的关系,找了一家猎头公司,在欧美划拉到一些人才,勉强把研发团队支撑了起来。
为此付出的人力成本也是居高不下。
就这样,在杨山挥金如土的操作中,研发项目在年底终于有了些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