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封装厂
不过如果把这样的厂子建立在东南亚那边,估计5分就会有工人打破头抢着干。
如果建立在内地......,开价3分能刺激的工人24小时不休息。
不过再怎么减少人工费用,利润大头都会是在大洋彼岸,这样的芯片杨山猜测售价至少在1美元以上,也就是6港币,如果不考虑研发成本,其中有一多半是美国佬的纯利润。
“是美国人建立的工厂吗?”
“不是啊,是个湾湾人建立的。厂子不算大,估计有一百多个工人吧。”
“一百多人也能干这个?”
“有啥不能的。”侯老头觉得杨山大惊小怪,“这东西有间干净的屋子就能做。在香港几十上百人的工厂遍地都是,你前些天不是去了很多收音机厂吗?”
“组装收音机又用不了几个人,......”杨山顿住不说话了。
他还是太教条了,他的印象还停留在国内的那些厂子。
国内的厂子都是采用独立的垂直产业模式,从硅晶体的提纯到最后的封装测试,全都是自己做。比如774厂的那个晶体管车间就是如此,这也是为啥国内的厂子动不动就上千人的缘故。
就是那个1379厂,在杨山走后也在一步步的完善自己的配件产业。一方面是观念如此,而更主要的是外来的配件质量和标准实在不好把控,沟通起来很费劲。人家压根就不需要考虑你的需求,更不依靠你的需求发工资。
在香江,则根本不存在这样全产业的工厂。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遍布全球,一家工厂只负责其中的一环。这样的优点就是很容易就开办一家工厂,缺点就是受外部环境影响太大,上下游产业稍有变动,厂子就有可能倒闭。
不过......,杨山知道未来,他很清楚dip封装模式寿命非常的长,今后只要能跟得上世界主流的封装工艺,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需求。嗯,如果不考虑人力成本的话。
那自己岂不是也可以弄家工厂,而且他对这个行业也非常的熟悉,一年前在金陵学的不就是这个嘛,虽然封装方式不一样,但共同之处更多。
自己的视野还是太窄了,一直都围绕着收音机厂打主意,这样的厂子也可以试试啊。就是投资有点大,他那点钱光是搞出洁净车间都不够,不过不妨碍先打听下行情。
杨山越想越心动,这样的厂子所需要对接的就是上下游工厂,哦,上下游工厂估计还是同一家。那别人能拿到这样的订单,他也有可能拿到啊,而且还不用考虑终端消费渠道。
“侯老爷子,建立这样的工厂需要多少钱?手续好办不?”
侯老头耸耸肩,“有个屁的手续,只要去工务处报备就能拿执照,没人管。要多少钱嘛,我估摸着怎么也得百八十万吧。”
果然,这笔钱杨山打死都拿不出来,洗干净屁股找高利贷都借不出来,“唉~~~,居然这么多。”
“不过......”
“不过什么?”
“听说那个湾湾好像不想干了,说是要回去养老。你要是真有本事,可以和他谈谈,哪怕先接手一部分股份呢,剩下的钱慢慢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