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油腻男 作品

第259章 新的安排

杨山的翻译工作终于进入了收获期,通过汇集各自的翻译材料,在那位懂行的业内人带动下,他们翻译室的四个人终于搞清楚了量产集成电路的各个步骤。

大概就是单晶硅的提纯、切片、抛光、光刻、蚀刻、掺杂、金属化导线、封装测试。

这个过程中最难的是提纯和光刻,目前光刻的艰难程度还没有拔高到后世令人生畏的程度。

其中杨山最好奇的平面晶体管的制作过程也弄清楚了,懂行人给这一步骤起名叫掺杂,用的是一种化学扩散法在单晶硅片的表面渗透一些别的元素,形成pn节,这一步骤他在现代屋里只查到了后世常用的离子注入法。

当然,他们翻译的所有内容都仅限于纸面的文字描述,几乎没有任何的数据支撑和实操指南,所以各个步骤大家只是依靠脑补。但这一成果已经让陈干事激动不已,他终于确定自己身处的依然是现实世界。

反而是那位懂行人最为平静,杨山从他的表情中猜测,这位仁兄知道的比翻译出来的东西还多,现在国家应该已经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实验,估计是卡在某个或者某些难点工艺上。

虽然这三个多月的聊天沟通,四个人基本不提自己的个人情况,但杨山从零星的话语中猜出了这位懂行人的来历:燕大的半导体专业。而且他应该已经毕业有些年了。在这个时代,燕大的半导体专业是最顶尖的,比水木的同专业还牛。

杨山猜测这人应该是在中科院的那个物理研究所工作,这次是专门抽调过来主持翻译工作的,而事实上,他凭借自己出色的专业水平也做到了这一点。

耿波应该认识这个人,毕竟圈子这么小。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意外,这位懂行人看到了一些国外最新的量产数据:“单晶硅片的直径现在已经做到了2英寸,流片的成品率居然有30%以上。”

“做到这一点很难吗?”陈干事好奇的问。

“非常难。”懂行人忍不住低声回答。

杨山顺手拿过了那份资料,这上边的内容他依然看不太懂,不过好歹翻译了这么多天,他能猜出到大部分内容,这是一份65年左右的流片报告,虽然具体的工艺没有提及,但是结果确实很震撼。

2英寸直径的单晶硅片被切分成47个比小拇指指甲盖还小的正方形小片,每个小片都包含了上百个电子元件,成品率达到三成。

通过这么多天的知识普及,杨山觉得如果国内硬上,把元件数量减少一半,成品率能达到10%都算是成功,更大的可能是100个里边挑不出1个。

在整个翻译资料里,杨山最想看到的是集成电路的电路设计图和平面结构图,后者就是在硅晶片上的蚀刻结果。不过在这次翻译中没有相关内容,大概这玩意的保密级别实在高,杨山这个位置没资格接触到吧。

在四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翻译工作,4个月时间,他们翻译了20多万字的资料。其中最后的总结报告就占了3万字,大部分内容都是依据翻译内容做的系统性总结,小部分是几个人对关键缺失内容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