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讨论
杨山的翻译工作还在继续,经过这些日子的磨合,同屋的四个人相互间多多少少熟悉了一些,也大概摸准了保密条例的底线,所以说起话来比之前随意许多。
至于屋子里的四位站岗的士兵,已经被无视了。
杨山没问他们翻译的是什么东西,不过心里也有些猜测,比如陈干事翻译的应该更偏重于材料制作工艺,另两位应该是设备和加工一类的文件。
相对来说,杨山负责翻译的这部分是最轻松的,因为专业对口。陈干事的工作要是由耿波来负责的话,效果会更好,杨山也不清楚为啥没让耿波过来。
不过这些只是杨山的大致的猜测,每个人拿到手的材料没那么严格区分,大部分还是共通的,至少杨山拿出他制作的那本简写代码字典后,其他三人都非常认同。
上午干了一会儿之后,几个人就默契的扭过身子,开始课间休息。
“哎!你们说美国佬到底怎么把pn结做在同一材质的硅晶体上的,我tmd的都翻译了这么多篇文章了,还是没想明白,而且用那么多的pn结组合成电路,还不用电线连接。”陈干事叼着根烟拧眉问道。
“是挺神的,咱们现在都是用不同材质连接在一起做成晶体管,人家怎么弄出来的我也没想明白。”另一个人同样感慨。
“你们说,他们会不会是故意发这些文章骗咱们啊。也不对,有些文章都是公开发表的,他们骗人也用不着这样。”陈干事的思路开始跑偏了。
杨山明白他们在说什么,这确实挺神的,从发现pn结的特性之后,老美在短时间内就找到了这个特性的实用化方法和具体用途,然后就迅速的膨胀发展起来。
可以说未来电子行业就是在60年代这一特性实用化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理论体系延续了50年一直都没变过,只是在规模上有了指数级的增长。
下一次的行业变革,要等量子理论的实用化出现。
“我这里有一篇文章,上边说制作这样的东西需要涉及到材料学,化学、光学、电磁学,反正什么乱七八糟的学科都涉及一些。这些学科你们都学过么?我只懂电磁学。”
陈干事直接把烟屁股按到烟灰缸里,“你们都比我强,我上学学的是冶金,金相学我倒是懂,可惜不搭杠。”
“都是材料方面的嘛,都需要加热提纯嘛,还是有共同之处的。”那人打趣道,显然他也猜到了陈干事主要负责哪方面的翻译。
陈干事瞥了那位一眼,“锅炉房里的王大爷干的活儿也和我有共同之处。”
“行了,其实咱们已经有厂子开始实验晶体管平面化工艺,但很多技术细节还不成熟,难以量产,咱们多找找这方面的资料,没准真能帮上忙呢。”第四个人打了个圆场,显然这位是四个人里的行家。
杨山摇摇头,他很确定他手里没有,“先把手头的资料翻译好吧,具体如何实现还是让技术人员费脑子吧,咱们这里没有找到具体的制作方法,不等于别的地方没有。”
“杨山,不能这么说,咱们好歹翻译了这么多资料,多少要给点建议的。”陈干事摇摇头,“你看看这篇文章,这家伙居然说在单位面积下,以后晶体管的数量每一年半就翻一番。咱们再不抓点紧,会被甩的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