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讲课二
那个人若有所思,“我理解了你的意思,那么把你说的这个问题延展一下,你是不是认为,在将来,不光在设计上会需要这种组合,在生产过程中也会为了实现某种功能而把多个元器件直接组合在一起制作出来吗?”
聪明人真是多啊,杨山只是提到了画图,他居然已经想到了制作,多个元器件组合在一起进行生产,那不就是大规模集成电路么,嗯,或者说是芯片。
“我认为是的,就像........,”杨山开始想说就像乐高积木一样,把多个组合在拼插在一起,不过这个时代还没有这种玩具,所以他换了一种类比方式,“就像盖房子一样,元器件可以认为是砖头瓦块木料,一个组合可以看成是一间房,多个组合就能形成为一座院子,或者一栋楼,就看你需要的是什么。”
现在两人讨论的问题已经偏离了这堂课的内容,但是台下众人反而听的更认真,因为他们之间对话的比刚才的讲课有意思多了。
“组件与组件之间的连接可比你画图要难得多。”提问者皱皱眉。
“是的,所以更需要标准化,组件之间的标准化接口和标准化规则。”杨山把话题绕了回去。
“谁来负责这样的工作?电路设计还是制作方?”
这个问题可把杨山难住了,他大概知道以后有个专门的学科叫系统工程,主要面对的就是类似的工作,所以他只好比较含糊的回答,“一切的设计都要从实际出发。”
潜在意思就是:我觉得还是你牛x,听你的。
可是没想到,提问者对杨山的马屁并不领情,“但是设计更要有前瞻性。”
对此杨山只能苦笑着默然以对。
“杨山,我觉得你的方法有些取巧,为了实现特定的需求,我们完全可以直接设计出一个全新的更合理的方案来嘛,为什么要用组合的方式呢?如果按照你说的这种方法进行生产,很可能造成元器件的冗余,这是一种浪费啊。”台下的周厂长对于杨山的设想不太认同,他还是站在物尽其用的角度少考虑问题。他的想法不能说错,毕竟建国十多年来,资源短缺一直都是工业人面对的最大难题。
杨山对于这样的看完不以为然,“周厂长,以后的电路会越来越复杂,设计新方案及其建模的成本会大大增加,如果需求量不高的话,甚至会占到整个制作成本的一成或者更多。那样的话,使用新方案在成本方面就不如用拼装组合的方式,而且后者耗时更短还更灵活。”
周厂长明显对大规模集成电路缺乏直观认识,“能有多复杂?咱们国家的去年设计出来的109乙型计算机用掉了十几万个晶体管,还不是我们的技术人员一笔一划的完成了图上作业。”
额,居然举出了这样的例子。
这台计算机在目前这个时间节点上,是世界上运算能力比较强的计算机了,据说每秒能进行几万次的运算。
这样的能力,比30年后文体用品商店里卖几十块钱的计算器还不如。
可问题是这项工程虽然不能说是举国之力,也是举国家计算机所和四机部的力量才完成的,这种规模的动员用于创新开路可以,用于日常的生产活动显然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