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试产二(第2页)
“杨技术,工人们太紧张了,还是会偶尔出现差错。”见到杨山进来,李冬生赶紧迎了上去。
杨山一边观摩着工人们的动作,一边心里默记时间,计算着他需要的参数,一时之间没有回答李冬生的问题。
好半天,他才缓了一下,“我知道,都是些小错误,比如焊接电线的时候连错了或者忘记了其中的一个小步骤之类的,等动作熟练之后这样的错误就会大幅减少。”
“我提两个办法,你可以参考参考。第一,建立一些简单易行的纠错设置,比如通过标注颜色提醒操作工人该焊接哪条线,比如每个工序都只在工作台上摆放当次操作需要的部件,这样就能很好的提醒工人自己漏没漏步骤。
第二,设置详细的检查单,下一工序的人在进行操作前核对上一工序的操作步骤,然后填写检查单。老史之前提出的那个检查方法太粗放了,起不到提醒的作用。这次咱们用白纸黑字确定下来。”
“这是不是太花时间了,会影响产量。”
“只要能通过这种办法把整体差错率降1个点,那我们就是赚的。”杨山假意举了举他手里的计算草稿,非常自信的说。其实他手里拿的草稿根本就和刚才说的事情无关。
李冬生对杨山在理论上的本事极其佩服,只要他说赚那就肯定赚,所以李冬生立刻找人去落实杨山的想法。
杨山也没再说话,找了个角落站在那里,自顾自做着他的事情,时不时的抬头观察工人们干活,然后继续低头演算。
“杨山,你写写画画的记的都是什么啊?我怎么看不懂啊?”
也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史贺站到了杨山的旁边,他已经看了半天了。
“我在测算咱们车间步入常态后的产能最高是多少。”
听到这话史贺来了兴趣,“是多少?”
“700台。”
“这么少?平均每天才两台,那和咱们之前采用小组生产的方式有啥区别?”史贺惊着了,感情这几个月都在瞎忙活,史贺觉得杨山没来之前他也能召集人凑凑合合每天生产出两台来,如果全是熟练的老工人,每天加加班生产出10台也不是不可能。怎么现在人手增加了,产量反而还下来了。
“是每月700台。平均每天30台,除去休息日和机器日常检修消耗的时间,每月按23个工作日算。”
“每天30台?”史贺惊呆了。
“嗯,理论上每天可以生产30台,前提是工人不出差错,不用返工。正常情况下我觉得能达到25就很好了。
如果工人足够,24小时轮流转,那每天差不多能生产50台,当然这也是理论上的,这么做咱们的那几台宝贝机器也受不了,尤其是那台示波器,平均每天使用6小时,我估计它的寿命也只剩下几年了,这玩意儿没法修,到寿命了直接报废。”杨山点点头。
史贺脑袋转的飞快,根本就没认真听设备寿命的话,“那这么说,咱们要是加加班的话,只要半年就能干出5000台,相当于机电学校2年半的产量?”
“没错!这台步话机本来就不难做,只要细心就行,没什么技术含量。你不也说过么,比我给你们用来练手的那台微型收音机简单多了。”
“那我这就找老伍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史贺兴冲冲的走了,杨山画的、哦不对,是算出来的大饼又忽悠瘸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