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国府的野望(第2页)
但不妙的是,自武昌协定之后,国民党放松了对各路军阀的压迫,桂系与粤系之间的关系就不似以往那般亲密了。以国民党如今的实力,要单独解决粤系一家,还真不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
然而,现在最大的困境在于,国民党的外部环境极其糟糕,北边的先锋军与红党都是致命的威胁,他们为此在江苏安徽河南等地布置了西五十万大军。
日本人又在淞沪地区频频制造摩擦,两线压力之下,南方各地的驻军捉襟见肘。
滇军、桂军这样的边陲军阀不服从中央号令,川军的裁军计划因为赣北战役被打断,如今只停留在纸面上。
如今国党的高层在私下的交流之中,也承认如今国军的实力暂时只能屈居老二,所以他们更加迫切的想要打破眼前的僵局。
先拿其中一路军阀开刀,就是最好的选择。这个软柿子最初定的是川军。
在各路军阀之中,川军的体量算是最大的,总兵力超过了30万,但是武器装备落后,军队素质良莠不齐。
川军内部的派系斗争也很严重,总司令刘湘拥兵十余万,但各路小军阀也拥有相当的实力。
当初刘湘为了打赢与刘文辉的战争,主动引中央军入川,战胜之后他坐上了川军的头把交椅,但却是引狼入室,先是政府的财政被中央控制。
随后还要接受国民政府的整编,当然,最先挨刀的是那些不受刘湘控制的小军阀,一个个被整编、裁撤、调离。
刘湘也是心知肚明,等
身边的这些老伙计都被收拾了之后,这一刀也迟早会砍在他自己的身上,只是谁还没个侥幸心理呢?
而赣北战役打断了这个过程,战败后的中央军威慑力大减。仅仅只是在川的那些中央军,根本撼动不了川军地头蛇的地位,整编行动自然也就推行不下去了。
国民政府只能借助川军内部的矛盾,分化瓦解,软刀子割肉,那是生怕把川军给逼急了,兵戎相见。
但是胡汉民的突然去世,一下子让国府高层看到了摆脱眼前尴尬困境的希望。相比起川军,粤系此刻名气更响,家底也更加富裕,又有广州这样的商贸港口。
吞了它,既能展示中央的威严,又能补充实力,可谓一举两得。
想达成这一目标,摆在眼前最大的拦路虎,不是近在咫尺的陈济棠,也不是李宗仁白崇禧,而是远在天边的周辰。
如果先锋军不点头,只需在关键时刻陈兵鲁南,威慑苏北,国府方面自然不敢大举调兵南下。
如此一来,陈济棠完全有时间从容收拾内部的变节者,国民党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为了拉拢周辰,南京拿出了许多好处,但大多都是慷他人之慨,真正有分量的只有两条——任命周辰为华北抗日武装的领袖;广东的空军两家对半分。
典型的惠而不费,但周辰却有在认真考虑,在先锋军的战略版图之中,陈济棠这个盟友的价值己经急剧缩水了。
或者说,在整个华夏范围内,先锋军对盟友的需求己经不大了。没有任何一个盟友提供的价值,值得先锋军付出一定的代价去维护和他的关系。
或许,也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肯定不是陈济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