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沈阳疑云(第2页)

路基爆破深度≥1.8m → 装甲车辆无法跨越。

混合霍乱菌的腐尸填入坑底 → 工兵清障效率下降70% 。

……

“轰!” 120毫米迫击炮弹垂首灌入磨盘暗堡,三吨重的石碾被冲击波抛上十米高空。硝烟散尽,混凝土顶盖露出碗口大的破洞,里面传来窒息的惨嚎——那是破片在密闭空间反复反弹的效果。

“平射组!废屋,穿甲弹!”观测员嘶吼着竖起三根手指。三门81毫米迫击炮立即放平炮管,炮口距目标仅百米。装弹手王石头赤膊扛起炮弹,古铜色脊背蒸腾着热气:“穿甲弹!放!”

“嗵!嗵!嗵!”

炮弹贴地飞行,如同烧红的铁犁耙过废墟。藏在砖墙后的九西式37毫米速射炮还没开火,三发炮弹己贯入射孔。最后一发在炮膛内殉爆,将日军炮组撕成漫天碎肉。

整条战线化作钢铁熔炉,十二挺mg34轻机枪组成移动火墙,7.92mm子弹泼水般扫过可疑草丛;六门120迫实施“跳弹攻击”,炮弹故意击中山石,破片呈伞状覆盖反斜面 ;火焰喷射器兵蹲在弹坑里,将暗堡通风孔烧成熔岩洞。

赵铁柱靠在新夺取的暗堡外喘气,突然踢到半截烧焦的日记本。泛黄纸页上是日军工兵的绝笔:“3月18日:埋雷37颗,拖延支那军两小时。武运在天,生死在雷。”

血泊中倒着日记的主人,他至死攥着起爆器,指缝间却塞着张泛黄照片——札幌的樱花树下,三个孩童笑靥如春。

当夕阳将辽西走廊染成血色,战场呈现出诡异的平衡,日军在竭尽全力的拖延时间,为此不惜代价。

先锋军一开始没有分秒必争的战术企图,但前线的指挥官敏锐的察觉到了日军的战略意图,将之作为紧急军情上报高层之后,没过多久,整个联军的行动速度陡然加快。

自从日军开始实行封锁政策之后,抗联的队伍获取日军军事情报的难度就增加了许多,竟没有第一时间察觉到日军的调度。

为了获取一手情报,王犀首接以前敌总指挥的身份向空军方面下令,十几架侦察机冒着巨大的风险深入到东北后方。

空军汇报的情报让他心头一紧——沈阳火车站列车往来频繁,周边发现了大股的日军,一列由朝鲜开往沈阳的火车上下来了许多日本兵。

除此以外还发现了各式火炮200余门,其中不乏105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最少都有70多门。

种种迹象表明,日本本土己经向东北大规模增兵了。但是最蹊跷的就在于此,联合军选择先发制人,正式开战才第3天。按理来说,日本军部就算要增派援兵,这会儿日军应该都还没有在釜山港集结完毕。

可眼下大批日军确确实实出现在了沈阳地区。难道情报提前泄露了?

但眼下不是想这些的时候,他急忙将这些情报汇报给了远在济南的周辰。

至于说命令前锋部队停止进攻,他暂时不会考虑。整个辽西走廊的长度大约是200公里,沈阳到锦州的距离比这还长一些。

既然敌军还没有大规模向锦州增兵,那说明他们的准备也不充分,这一战还有胜算!

但是战时退,事关重大,还得由总司令来做决定。他要做的,是做好两手准备,无论上级下达怎样的命令,部队都能有条不紊的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