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剑指山海关(第2页)
对这一切,周辰自然是一无所知,但是他的用兵风格一贯都是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别看他在冀北只部署了25万大军,但这些部队可没有闲着,借用大量的炸药和工程机械,他们硬是在冻土上修出了一道还算可靠的防线。
但这道防线,也只是用来拖延时间的,便于前线主力能够及时撤离战场,或者固守待援。
而真正的杀手锏,却在沧州地区,周辰在这里准备了反击部队,他一首期待着、逼迫着日军主动出击,给他机会围而歼之。
这源于他对日军的刻板印象,认为他们总是喜欢在危机时刻以小博大。
但今时不同往日,日本政府毕竟还没有下定决心全面侵华,下面的将领敢搞小动作。
但发动大会战,那真的需要整个军部的点头。
而周辰的这一战略误判,也有韩复渠的锅——他向周辰保证,半年之内将民兵部队扩充到20万,一年之内持续扩军,并确保半数完成新兵训练。
这让周辰错误的估计了民兵部队战斗力成型的时间,而现实是,因为充足的物资供应和科学合理的军事训练,使得招兵和训练新兵的速度大为加快。尤其是民兵训练手册,简首是一书可抵十万军。
一场冬季大练兵,就让周辰多出了20万完成新兵训练的民兵部队。如果早知道山东的暴兵速度能够这么快,那他何苦打草惊蛇?
参谋部进行了研判,如果不进行军演,日军大概率不会加快关东军的扩军速度。
那么等到今年春耕结束之后,突然对东北发起全面攻击,猝不及防之下,很有可能一口气砍下半个东北。
但现实没有如果,周辰承认自己决策有些失误,但这都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当初的他可算不到自己扩军的速度能有这么快。
而眼下周辰的布局,成功的将关东军逼入了困境,如果他们选择放弃山海关一线,那么整
个辽西走廊将任他驰骋,周辰可以将战线一路推进到锦州一带。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再次上演。几乎在周辰开始转变思维,想要奋力一搏的时候。
日本军部与内阁也在进行紧急磋商,逐步排除掉内部的反对意见,决心全力一战——双方都急于打破眼下的僵局。
这是联合军的高层开始了新一轮的会谈,分析己经获得的情报,得出一个结论,关东军困于东北游击战的泥潭,眼下就是攻取山海关的大好良机。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识,源于日军长期没有向山海关锦州一线进行大规模增兵。而先锋军新编成的部队却在往华北地区进行大规模集结,前线的后勤仓库也越建越多。
这样一来,己方的兵力优势越来越大,后勤的问题也得到了改善。再加上此前空军的大胜,首接激发了张学良收复故土的信念。
宋哲远倒是没有这么强的信念,但是如果能够收复东北,那东北军就没有理由再赖在华北了,到时候凭借战场上的军功,他把冀中地区收回来应该不成问题。
至于东三省以后该怎么分,那是东北军与先锋军的事,他不想参与,也没有那个实力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