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支援敌后(第2页)
周辰猛地转过身,眼中不再是单纯的愤怒,而是一种混合着算计、野心和一丝冷酷的决心,“答应他!不仅答应,还要多卖给他一些!就按他说的,用机器设备抵账,溢价三成,给他!”
“司令,咱们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就不能砍点价吗?”
周辰大手一挥,语气不容置疑,“不仅给他,还要告诉我们在太原的技术员,给我‘尽心尽力’地教!让他们尽快用上,用熟!这太原兵工厂他阎百川守不住,早晚,整个工厂都得姓周。”
经过周密的筹备,周辰召集了朱玉阶、冯焕章以及东北军代表于学忠,西方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
会议的核心议题,就是要整合东北、热河、察哈尔等地的抗日武装力量,建立统一的指挥体系,并实现情报网络与走私渠道的资源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物资运输和作战行动的效率。
经过反复磋商,最终达成的方案是:在保持各武装力量独立运作的前提下,成立一个联合指挥部。日常军务仍由前线指挥官自主决策,以确保作战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但涉及重大战略行动时,西方可通过协商达成一致,进而对整个东北抗日武装进行"战略指导"。
周辰在讨论时措辞极为谨慎,特别强调"指导"而非"指挥"——因为最高指挥部设在关内,对敌后战场的实际情况缺乏首接了解。
而敌后游击战的容错率极低,稍有不慎就可能付出惨重代价。他深知,外行干预内行、纸上谈兵的瞎指挥,历来是军事行动的大忌。
因此,这一联合指挥体系的核心原则就是:前线指挥官拥有最终决断权,而西方联合指挥部仅提供战略层面的协调与支持。
这一安排既保证了抗日武装的整体协同性,又避免了因脱离实际的指令而导致的战场失利,可谓一举两得。
周辰这番掷地有声的发言,让在场几位大佬都不由得暗自点头。
他不仅展现出对敌后战局的深刻理解,更难得的是,作为出资最多的金主,却丝毫没有借机揽权的意思。
这份不计得失、顾全大局的姿态,完美契合了他精心经营的人设。
朱玉阶和于学忠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他们原以为这位年轻的司令多少会借机安插亲信,没想到对方竟如此深明大义。
冯焕章更是暗自感慨:难怪此人能够在南国迅速崛起、叱咤风云,光是这份胸襟就非常人可比。
只有周辰自己知道,此刻他嘴角那抹谦逊的微笑下藏着怎样的忧虑。
通过情报网络,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关东军的异常动向——上次军演暴露的兵力规模,早己超出常规驻防部队的编制。
这只能说明一个残酷的事实:由于先锋军的崛起,日军大本营正在源源不断地向东北增兵。
很快,这些敌后武装就要面对关东军更加疯狂的围剿。到那时,所谓的指挥权不过是个烫手山芋,当领导的肯定要焦头烂额。
周辰从始至终都很清楚自己的战略目标,他就是要给日本人添堵,让关东军不得安生,阻碍他们利用东北的资源进行扩军备战的进程。
用原时空的话来说,这就是典型的代理人战争,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敌人最大的消耗。
而他周某人最不缺的就是资源,互相消耗,谁怕谁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