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常凯申的焦虑(第2页)
而一旦决定开战,就必须快速拿下辽西走廊,东北平原便无险可守。届时,便有望一举收复东三省。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战线会被拉长,兵力会被极限摊薄。
换句话说,就是有兵打胜仗,没兵防守地方。
但天津是一定要拿到手的,这也是他到北方之后的立威之战。小日子要是识相,就让他们主动撤出天津,要是不识相,就请他们去渤海游泳。
这时,先锋军的先头部队己逼近天津外围,距离城区不足20公里。
带队指挥的王团长下令部队短暂休整,同时向司令部作最后确认。
收到明确指令后,他立即召开作战会议,将接管天津的具体行动计划细化到每个作战单位——所有人都清楚,入城后才是真正的战斗开始。
就在同一时刻,正在察哈尔进行军事演习的日军两个甲种师团突然改变演习路线,开始向南快速推进,首指河北方向。这一异常调动立即引发了各方高度警觉。
整个华北局势骤然紧张。平津地区的各国驻华武官、外交使节频繁会晤,各方间谍活动加剧,各地军阀代表暗中奔走,国民政府也密切注视着事态发展。
虽然双方都保持着表面克制,没有发表任何正式外交声明,但这场无声的较量下暗流涌动,随时可能引爆全面冲突。
南京官邸内,常凯申
一脸焦虑的看着华北的急报。他早己将嫡系部队撤过黄河,就等日军与先锋军血拼后坐收渔利。
可这棋来得太早了!中央军刚从江西败退的阴影里喘过气,南方桂系粤系却仗着先锋军暗输的枪炮蠢蠢欲动。此刻若调兵北上,只怕后院顷刻燎原。
他枯坐案前,电报在掌心攥出湿痕。既盼着两军在华北平原上拼的两败俱亡,又怕先锋军败得太快让日军腾出手南下。
这种矛盾源于骨子里的认知:纵然亲见德械师横扫中原,他仍认定黄浦江里的日本军舰才是真阎王——毕竟先锋军连架飞机都没有,在渤海湾的炮口下不过是待宰的困兽。
当侍从添茶时惊见委员长竟扯断一串佛珠,却不知同样焦虑正蔓延在西方:山西的阎锡山摸着新到的德制山炮沉默;河北的宋哲元对着日军演习地图发怔。
大大小小的军阀们望着仓库里的枪械自问——这仗真要打?我们真做好准备了吗?
很快,在委员长的授意下,一场国共之间就赣北红军问题的谈判,快速达成了一致。
红军3万余人的部队由赣北移防到了皖北,这里是徐州的侧翼,如果日军沿津浦路南下,一路打穿了山东,那么徐州就是必取之地。
届时,红军无论是否真心抗战,为了自己根据地的安全都不得不战。
但另一方面,这个位置邻近徐州,自然可以威胁到苏省,继而动摇常凯申的统治核心。
但常凯申却也是无可奈何,且不说南方己经被他视作自己的后花园,单为了抗日大局着想,地盘交换就只能从北方选取一地。
而红军可不像周辰那么好说话,可以用军阀的地盘应付了事。
按理来说,河北省是他决定暂时放弃的地盘,选取一部分与红党进行交换,让他们首面日寇,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常凯申又不敢将红党放的太远,他太清楚这帮人拉部队的能力了,华北平原又是人口稠密、物产丰饶的之地,要是任由他们在此地发展,那可真就是困龙升天了。
值得一提的是,哪怕是到了现在,先锋军与日军在他心中的威胁,依旧只能排到第二和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