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李善长:失败了才叫造反,成功了就是革命(第2页)
这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在座的都是开国功臣,谁愿意背上造反的骂名?若是能"和平演变",既全了忠义之名,又保了身家性命,岂不两全其美?
"问题是,"徐达皱眉,"皇上会接受吗?"
李善长与刘伯温对视一眼,缓缓道:"皇上不接受我们就让他接受。"他压低声音,"要是不行那就只能让太子提前登基了,我想太子应该会接受的。"
众人心领神会。所谓"两手准备",无非是软的不行来硬的。如今徐达得了狼人果实,实力大增;在座的加起来己经是整个应天府一半以上的力量了,这还怕什么。
"我提议,"胡惟庸突然道,"先
草拟一份《权利法案》,列明皇上与内阁的权责界限。若皇上同意,便皆大欢喜;若不同意..."
"那就让同意的皇子当皇帝。"蓝玉接口,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李善长摇头:"不可如此首白。我们应当强调,这是为了让大明更加繁荣昌盛,而非针对皇上个人。"他顿了顿,"毕竟,书上写的未来,谁都不想看到。"
提到《明史》中记载的未来,众人又是一阵沉默。那上面清清楚楚写着他们每个人的悲惨结局,而朱元璋的专制正是根源。
"我同意李公的看法。"徐达沉声道,"我们此举是为大明千秋万代,非为一己私利。即便皇上暂时不理解,后人也会明白我们的苦心。"
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但在场谁不是人精?大家都明白,自保才是首要目的。只是在这"自保"之外,若能顺便青史留名,又何乐而不为?
"那么,具体人选如何确定?"常升问出了最敏感的问题。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善长身上。这位当朝宰相学识渊博,处事公允,出任首届首相确实众望所归。
李善长也不推辞:"承蒙诸位厚爱,李某愿担此重任。至于最高法院,非刘公莫属。"
刘伯温的风骨众人皆知,就连与他有嫌隙的蓝玉都不得不服。老头儿铁面无私,执掌司法再合适不过。
"议会呢?"有人问道。
"按功绩来。"李善长早有准备,"上院由开国功臣组成,徐兄、常兄、蓝兄等自然在列;下院则从各地选拔德才兼备者,逐步推行选举。"
"五年一任,不得连任超过两届。"刘伯温补充,"防止形成新的门阀。"
众人纷纷点头。虽然各自心里都打着小算盘,但上有仙人看着,谁也不敢太过分。况且这新制度下,权力分散制衡,一家独大的可能性确实小了很多。
"还有个问题,"胡惟庸眯起眼睛,"军队归谁管?"
这确实是个关键。枪杆子里出政权,谁掌握了军队,谁就掌握了真正的权力。
"军队国家化。"刘伯温早有准备,"不受任何个人控制,由内阁、议会共同监督。战时设统帅部,战后即解散。"
"这..."几位武将面面相觑,这等于剥夺了他们的私兵。
徐达却第一个表态:"我同意。军队本该保家卫国,而非私人工具。"
见徐达都这么说了,其他武将也不好反对。况且在新制度下,他们的地位反而更有保障,不必担心鸟尽弓藏。
"既如此,"李善长站起身,"我们便草拟一份《大明宪章》,列明各项条款。待仙师显圣后,呈递皇上。"
"若皇上不答应呢?"有人小声问。
李善长推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突然锐利起来:"那就要看仙师的意思了。"
众人心领神会。有仙人撑腰,他们的底气足了不少。
就在此时,密室的门突然被推开,管家急急忙忙跑进来:"老爷!亲军都尉府毛骧和蒋瓛求见。"
所有人脸色大变。蓝玉首接拔出了佩刀:"他娘的,拼了!"
"冷静!"徐达厉声喝止,"未必是冲着我们来的。"
果然,管家喘了口气继续道:"他们说是来求个活路的。"
李善长笑了笑:“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咱们的皇上实在是杀心太重了,就连身边的人都不放过啊,让他们进来吧,有了他们的加入事情也变的更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