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徐妙云:为了整个魏国公府,我只能认命了(第2页)
"毛骧,"朱元璋声音己恢复平静,却透着刺骨寒意,"那个救了徐达的程勇,给朕盯紧了。"
毛骧头更低了:"臣己派了十二名缇骑轮班监视,绝不会出差错。"
"他现在在做什么?"
"回陛下,魏国公晚上特意设宴感谢程勇的救命之恩。"
朱元璋冷笑一声:"他倒是舒服。"忽然压低声音,"找个由头,把他弄进太医院。若他不从..."手指在案上轻轻一叩。
毛骧眼中精光一闪:"臣明白。只是皇后娘娘那边..."
"朕是天子!"朱元璋猛地提高声音,又强压下来,"记住,要做得干净,别让人抓住把柄。"
"臣遵旨。"毛骧叩首退下,黑色官靴踏过满地奏折,无声无息地消失在殿外阴影中。
坤宁宫内,马皇后独自坐在窗前。暮色渐沉,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她手中摩挲着一块褪色的红布——那是当年为朱元璋缝制战袍剩下的布料。
"娘娘,晚膳..."翠荷小心翼翼地在门外轻唤。
"不必了。"马皇后声音沙哑,"去把《女诫》取来。"
翠荷很快捧来书卷。马皇后
翻开泛黄的书页,指尖停在一行字上:"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离。"一滴泪水砸在纸上,晕开了墨迹。
窗外忽然传来整齐的脚步声。马皇后抬头望去,透过雕花窗棂,看见一队都尉府举着火把疾行而过,猩红的官服在火光中如血般刺目。
"玉儿,"马皇后突然站起身,"明日一早,备轿去徐府。"
"娘娘要去看望魏国公?"
马皇后望向城南方向,"不,我要去见一见这个程勇。"
寅时三刻,天刚蒙蒙亮,一顶素青小轿便从西华门悄然而出。轿中马皇后闭目养神,手中佛珠缓缓转动。昨夜一宿未眠,眼下泛着淡淡的青影。
"娘娘,到魏国公府了。"玉儿轻声禀报。
徐府中门早己大开,徐达披着外袍亲自出迎,"臣参见皇后娘娘,娘娘千岁。"
马皇后连忙扶住欲行礼的徐达:"魏国公刚刚痊愈,不必多礼。"她目光扫过徐达身后,"妙云那丫头呢?"
"小女正在梳妆,即刻就来拜见娘娘。"徐达侧身引路,"娘娘请入内用茶。"
徐府花厅内,茶香袅袅。马皇后拉着徐妙云的手细细打量,八岁的少女身着淡绿襦裙,眉目如画,行礼时姿态端庄又不失灵动。
"读过什么书?"马皇后柔声问。
"回娘娘的话,《女诫》《列女传》都己读过,现在正跟着先生学《论语》。"徐妙云声音清亮,眼神却不卑不亢。
马皇后满意地点头,转向徐达:"魏国公养了个好女儿啊。"话锋一转,"本宫宫中冷清,想请妙云入宫作伴,魏国公可舍得?"
徐达手中茶盏微微一颤。他早从昨日马皇后言语中听出端倪,但真到此刻,仍如鲠在喉。抬眼对上马皇后意味深长的目光,他终是缓缓跪下:"臣...谢娘娘厚爱。"
徐妙云脸色霎时苍白,却很快恢复如常,跟着父亲一同跪下。她纤细的手指紧紧攥住裙摆,骨节发白。
此时刚好程勇随着下人来到了大厅内,对着马皇后也是做了个道揖。
“贫道程勇,见过皇后娘娘。”
马皇后打量了下程勇,一身黄色道袍和当今的道士穿着有所不同,手上是一根九节杖,更加的独特了,听说是太平教的,怪不得见到自己没有一丝的惶恐,眼神很是平静。
“道长救了魏国公一命,那就是对大明有功之人,无需多礼。我今天来就是想见一下道长,听说昨天道长拒绝了皇上的赏赐,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吗?”
马皇后想知道程勇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