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火种入雪(第2页)
空气瞬间凝固。
李息心中一凛,面上却依旧挂着和煦的笑容,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并不作答。 宴席结束后,李息起身告辞,在经过杜预身侧时,仿佛脚下不稳,一只随身携带的乌木算盘从袖中滑落。
他慌忙拾起,连声告罪,匆匆离去。
杜预的目光落在李息离开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arcs的弧度。
他没有注意到,那算盘的夹缝中,一粒比米粒还小的蜡封已经悄然脱落,滚入了桌案下的阴影里。
蜡封之内,详细记录了红票在各地的发放数量与预备兑付的节奏。
三日后,杜预快马亲赴上邽,直接找到了崔业。
他没有发怒,也没有审问,只是将崔业召至密室,平静地说道:“听闻你在夜里召集了一些退役老兵,教授算学?很好。不过从今日起,夜课停了吧。”他顿了顿,目光如锥子般刺向崔业,“账内之事,当尽心竭力。账外之政,逾矩者,斩。”
崔业深深低下头,恭敬地称诺。
然而,当晚,他便再次召集了那二十名信得过的识字老兵,点亮了地窖里所有的油灯。
杜预的到来让他确信,内部的网已经收紧,必须立刻将最重要的情报送出去。
他拿出的,是记录着贾诩部所有火油转运路线与接头暗语的“阴阳火政册”。
为了避开杜预的耳目,他动用了陈子元早年所授的“跳行密录法”,表面上,众人抄录的是枯燥的屯田条例,但实际上,每隔三行,便夹杂着一行用特殊笔画书写的暗码。
天亮之前,数本看似寻常的条例副本便已完成。
崔业命人将册子仔细包裹,藏入了一具准备送往北地安葬的棺椁夹层中,随着一支北迁的流民队伍,悄无声息地滑出了上邽城。
风雪交加的军帐内,赵弘独坐着,手中那张被缴获的红票已被他揉捏得不成样子。
亲兵在帐外低声禀报:“将军,上邽方向来的百姓也开始持票兑粮了,咱们设在城外的几个暗仓,守仓官……不敢阻拦。”
赵弘猛然起身,一把掀开账帘。
营中的火光稀稀落落,一群士卒正围着火炉,分食着几块干硬的粗饼,不知是谁,低声唱起了苍凉的凉州旧谣:“一斗米,养一兵;半日薪,活一家……”歌声嘶哑,透着无尽的疲惫与绝望。
赵弘握着剑柄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但最终,还是缓缓松开了。
帐外不远处,一名断了条腿的老卒,正颤巍巍地将一张崭新的红票压在一方简陋的木制灵位下,口中喃喃自语:“老婆子,看到了吗?明年清明,我能给你带半袋白米上坟了……”
千里之外,成都密室。
陈子元在灯下缓缓展开那份刚送到的拓本,他身旁的李息神情肃穆。
陈子元的手指顺着拓本上那些跳跃的暗码缓缓划过,仿佛在触摸一条盘踞在陇西大地的毒蛇。
许久,他抬起头,眼中精光一闪而过,对李息低声说道:“火政脉络已现,传令黄琬之——”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火油不烧兵,烧的是人心。点火,但别烧尽。”
命令通过最快的渠道发出。
临洮府衙内,黄琬之收到了成都的密令,只有寥寥数字,如刀锋般冰冷。
她抬头望向窗外,临洮的雪势渐大,纷纷扬扬的雪花遮蔽了远方通往金城郡的驿道。
雪夜,宜藏行,更宜燃火。